环县 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长征路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刘华东
通讯员李文
环县,是一块红色沃土。
从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环县,到1936年红军决胜山城堡,结束长征;从红军西征解放环县,到陕甘宁省委省政府迁驻环县……80多年来,红色基因始终熏陶、激励着环县人民。
在伟大的长征路上,环县人民踊跃支前,为红军提供饮水、粮草……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新长征”路上,环县各级党员干部始终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把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最神圣的初心和最伟大的使命,和群众一道,一个一个攻难关,破难题,奋力向前。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中,环县各单位就把学习红色文化作为一堂必修课,赴山城堡战役纪念馆、河连湾原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等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通过聆听讲解、情景再现等方式重温历史,进而进行交流研讨,让党员干部内心深处实现长征精神和“新长征”使命同频共振。“只要每一位党员干部用红军长征的意志和毅力去面对脱贫攻坚的‘新长征’,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没有攻破不了的难题。”环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乔彦军在山城堡战役纪念馆深入学习之后,坚定地说:“把红色基因贯穿于主题教育的全过程,激发党员干部的干劲和斗志,是这次主题教育的目的之一。”
据了解,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环县各单位组织了千余名党员干部赴县内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了重温历史、铭记传统的红色教育。
为了增强红色堡垒的战斗力,环县把一批发展有本事、服务群众有热情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251名,从青年农民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487名,成立产业合作社党支部23个,设立合作社党小组119个,选派党建指导员204名。
为了提升红色堡垒战斗力,环县精准选派650名驻村干部驻守215个贫困村,实现每个贫困村至少3名驻村干部,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本着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建立公开承诺、工作纪实、定期汇报、考勤和请销假、巡回督导、召回撤换等制度,对驻村干部进行规范管理。同时,全面落实工作经费、驻村补助等保障措施,进一步激发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环县还扶持党员带头创业兴业,在贫困村创建党员创业致富示范基地、扶贫车间;建立帮扶机制,组织5800名有帮带能力的党员与7000多户贫困户、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残障人员结成帮扶对子,有针对性地帮思想、帮技能、帮增收。
不论周内周末,村“两委”都有工作人员在忙碌;不论白天晚上,只要群众有事,村“两委”都有人办理;任何时候,群众有了大大小小的事,都会想着找一下村“两委”,找一下村干部。
这是环县红色堡垒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增强的一个显著标志。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环县各级党员干部从革命传统中感悟崇高,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化思想自觉为行动自觉,把红色教育成效落实到真抓实干、干事创业上。天池乡曹李川村党支部书记曹继武创办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带领农民养羊的同时,还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把科学养殖技术传授给家家户户;虎洞镇刘解掌村党支部书记杨培林把中药材种植作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挨家挨户做工作,利用晚上分组讲技术,动员全村种植中药材上千亩;芦湾乡宋掌村党支部书记刘登军带头成立了先锋种植专业合作社,把枸杞作为群众增收的新亮点……在环县,红色动能体现在新长征的方方面面,全县500多个红色堡垒的红色动能越来越强。
历史渐行渐远,精神光照千秋。主题教育中,环县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始终把红色基因作为前行的动力,把长征精神融入脱贫攻坚一线,党员干部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心感受民生,用行动守初心践使命,让红色基因永续,脱贫攻坚完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文通讯员缪轶凡)金秋时节,在环县车道乡杨掌村的梯田里,一辆辆土豆采挖机与拖拉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群众匆忙地捡拾...
环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