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唱惠民大戏 共享文化盛宴 西峰区文化惠民工程纪实

陇东报 2019-02-27 01:00 大字

通讯员 耿洋洋

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铸造农民“精神家园”;戏曲、歌舞、社火等活动好戏连台,把精彩演出送到家门口,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香包、刺绣、文创艺术品等142.8万件民俗文化产品,销售额达1285.2万元,民俗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近年来,西峰区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目标,扎实推进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旅游产业。通过开展文化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让市民在家门口共享“文化大餐”。

铸造精神“新家园”

大年初四,随着震耳的礼炮在高空中响起,西峰区后官寨镇沟畎村下寺组文化广场沸腾起来了。村民自编自演的“迎新春 庆团圆”春节联欢晚会,在《春节序曲》中拉开了帷幕。全村上到六十多岁的老人,小到三四岁的小孩表演的环县道情、二胡演奏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为村民们献上了一台属于自己的“春晚”。

“以前,从年前到年后,打麻将、打扑克、看电视就是群众的主要娱乐方式。自从建成文化广场后,村民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下棋、打球,生活可滋润了。”沟畎村党支部书记郭玉强说。

2018年以来,西峰区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文化健身广场23个,提质改造建设要素不齐全的“乡村舞台”。全区100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乡村舞台”“农家书屋”全覆盖,老百姓跳舞有了广场、表演有了戏台、健身有了场地、娱乐有了器材、阅读有了书籍,真正为广大群众搭建起了梦想的舞台。随着西峰区大力实施“乡村舞台”“农家书屋”“乡村记忆”博物馆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群众借助文化阵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异彩纷呈的演出,还参与演出成为舞台的主角。

提振群众“精气神”

正月里,在阵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社火演员们身着彩装,踏着欢快的鼓点,轮番上演跑马、狮子大拜年、刘海撒钱……西峰区的大街小巷、广场院落里充斥着浓浓的“年味”,好不热闹。

一进正月门,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市民群众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歌舞演员们唱起了歌,扭起了舞步;戏曲演员们一会吼声震天,一会细语轻柔,或莲步轻起,或铿锵顿足;青春洋溢的健美操演员们,更是满怀激情,动感十足。各种节目轮番上演,赢得市民阵阵掌声。

西峰区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目标,坚持喜庆祥和、文明健康、节俭热烈、新颖精彩的原则,举办“真情温暖民心 助力乡村振兴”文化惠民演出、“优秀文艺节目进社区”演出、“我奋斗我幸福 和谐西峰大舞台”群众展演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去年以来,西峰区组织开展元旦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千人广场舞大赛、庆祝改革开放40年送文化下乡、“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等系列活动40多场(次);举办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6场(次);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主题活动160多场(次);策划组织微电影《向阳花儿开》拍摄、现代大型秦腔剧《月亮湾》巡演、“喜迎改革开放40年”群众文化展演周、戏曲进校园、“书颂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干部书法小品展等活动160多场(次)。

释放旅游“新动能”

冬末春初,走进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沿着焕然一新的木栈道,全长千余米的冰窟,峡谷幽长,怪石突兀,岩壁陡峭,红中夹黄的“黑老锅”映入眼帘,游人络绎不绝;陇东冰雪健身基地里,白雪皑皑,游客展示着高难度动作,体验“速度与激情”,引得观众不断叫好。

越来越红火的旅游产业让当地农户凝聚了人气,赚了财气。很多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油坊、醋坊,卖起了农家饭,销售起了农产品,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随着黑老锅木栈道、游客旅游中心建成,成功举办第三届高山滑雪节,极大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使毛寺村的群众享受到了旅游成果,脱贫致富奔小康。”毛寺村党支部书记毛颖敏高兴地说。

2018年以来,西峰区按照全域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采取“旅游+文化”模式,将农耕文化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走“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路子。精心筹划了第二届庆阳冰雪旅游节、三月三小崆峒旅游文化节等十大时令性文化旅游节会活动,以文化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承,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3.654亿元,香包、刺绣、文创艺术品等142.8万件民俗文化产品销售额达1285.2万元。

新闻推荐

代志军一壶小黄酒飘香致富路

本报记者魏博庆一间瓦房里,8口大缸里装满了黄酒,揭开盖子,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春节前,环县八珠乡八珠塬村代志军老人的8...

环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