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饱吃好到吃健康
通讯员 李钊
“40年前,我刚上小学,每天上学都要背上前一天晚上做的黄米饭,吃的时候还要在老师家里热一下。”环县车道镇元峁村的孙梅霞回忆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人吃饱都困难,养头猪,年底杀了才能吃点肉,而现在,很多人家吃肉都不选猪肉了。”在环县县城居住的靳正林说。
“学校早餐有鸡蛋、牛奶,回家后妈妈也注重每顿餐食的营养搭配。”环县十八里小学学生郭乐乐说。
……
民以食为天,食物的变化也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从计划经济的凭票购买到如今的网上订餐,从顿顿都吃高粱面到如今一顿饭都有几菜几汤……改革开放40年来,环县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60岁的虎洞镇金庄原村村民陈家伟家里还收藏着十几张粮票。他回忆说:“那时候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真的是有票走遍天下,无票寸步难行。逢年过节买东西天不亮就得去排队,迟了就没有了。”
陈家伟介绍,那时他家共有8个兄妹,其中4个是男孩,每到月底粮食就不够吃,有时候要到同庄的亲戚家敲门借粮,等领了新粮票再还上。
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各类物资逐渐丰富起来,凭票买粮的日子渐渐成为过去,群众餐桌上的食物品种越来越丰富,但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吃肉和冬季能吃上新鲜蔬菜仍然是一种奢侈。
“刚上班那会儿,一个月工资60多块钱,一月就舍得买一次肉,还专门挑肥的,因为用猪肉炒菜时还能给其他菜也串点肉味儿,吃上反季菜和水果也都是奢望。”50多岁的市民田怀珍感慨道,“后来条件好了,大鱼大肉渐渐成为大家普遍都能消费起的东西了,无论是过节还是家里过事,都少不了准备这些东西。”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县老百姓的餐饮经历了“吃不饱、吃饱、吃好”三个阶段,并正在进入“吃健康”的阶段,多元化的饮食结构也促使大家崇尚健康、科学的饮食生活。
市民孙文丽介绍,以前家里来了客人,要提前买菜买肉,上锅炖好长时间,如今超市的熟食柜台就有现成的荤、素菜肴可选购,只要拿回家上锅一热或一炒就能轻松端上桌。
“鸡、鱼、肉这些过去的好菜、大菜,现在却因为脂肪含量高已经被我家淘汰了。”孙文丽笑着说,她的孩子们常提醒她,一日三餐要讲究搭配,才能营养到位,才能吃出健康。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吕赟赵紫云初冬时节,吃过晚饭,院子里的光线早早暗了下来。李生鹏和往常一样,开始给上小学的孙女辅导功课。“现在老...
环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环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