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军 教育贵在言传身教

陇东报 2018-09-09 09:22 大字

文/图 本报记者 高于婷

自记事起,除了父母亲人,“老师”,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出现最为频繁的一个词语。他们或严厉严格润物无声,或慈爱温暖如父如母,悉心守护着学生们健康成长,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

年届九旬的离休干部李兆军曾有近20年的教师经历,在全国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他对教育的至真感悟——

放弃学业 留村办学

1929年,李兆军出生在环县八珠乡杏树沟村。舅父是村里私塾的教书先生,到了适学年纪,他便一直跟着舅父学习,后来因学习成绩优异,前往西峰、宁县就读小学和初中,考入兰州高级工业学校学习化工和土木工程。1947年3月,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新中国成立后考入兰州大学俄语系,就读一年后因病休学。

这一节点,是李兆军教师生涯的起点。1951年,李兆军回老家养病半年后,身体恢复了许多。正好乡亲们自发筹办学校,破旧寺庙当校舍,学生以麦为学费。离李兆军到兰州大学复学还有半年时间,他作为大学生理所当然地挑起了大梁,成了村学里唯一一名代课老师。本打算教完半年时间,就继续回兰州读书,可到了时间,乡亲们极力挽留他。学校正办得有了起色,一个接一个的学生从其他各乡镇赶来,学校离不开李兆军。李兆军很想回到自己的学堂去完成学业,但思索再三后,他还是选择留了下来,这样既能补贴家用,也方便照顾父母妻儿。

在乡村办学,课本是个难题。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最新的知识,李兆军托人到城里买课本,再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拿出最适宜的课程方案帮助学生们进步,与此同时,他也时刻不忘看书学习,提升个人能力。1955年,县上筹办中学,李兆军带着这些年的办学经验,又去为新学校添砖加瓦。1957年,他在环县一中任教时,突然祸从天降,从一位受学生爱戴的老师,竟成了右派,被判刑两年。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被特赦回家,从此开始了20年的农村劳动生涯。

这20年间,李兆军干过各种各样的活计。他当过土匠木工,给村民们箍窑打家具,也做过皮匠,修过水库。他不怕吃苦受累,一件活到手,他总在琢磨着怎么能做到最好。20年繁重的体力劳动,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且在这期间,他每天都坚持学习,挣着钱了就去买新书,没有新书没有钱,就去借孩子们的课本看。

1978年,这一年对于李兆军意义重大。当年7月,环县县委对李兆军1957年的冤假错案予以平反昭雪。8月份,李兆军就回到了环县一中,回到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

为“父”为“母” 关爱学子

再次回到讲台上,李兆军开心极了。经历了多年劳苦的生活和工作,他积累了更加丰厚的人生经验,这对于开展教学工作来说,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在教学过程中,李兆军坚持“关、管、教”三原则。“关”是关心,要像父母亲一样去关怀学生;“管”是管理,管理好学生的学习生活;“教”是教育,严格教育以正其身。从教多年来,李兆军总是以父母之心关爱学生,在与学生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后,再施以宽严相济的管理和教学,以此收获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那时候学校饮用热水还不是很便利,在炎热的夏天,每当体育课或课外活动结束后,众多学生蜂拥奔向自来水龙头抢生水喝,上课钟响了尚有一些学生无奈地以望梅止渴的心情悻悻离去。李兆军住在教职工宿舍,出于对学生的健康考虑,他在自家将水烧好晾放,提前带到教室里以备学生饮用,为此他还在家中放置了大缸作储水用。

李兆军所带班级中有许多农村困难学生。一次有名学生患病住院,而家人又在农村无法赶来,李兆军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就去医院守着这名学生,照顾饮食起居,不仅如此,在该学生出院后,为方便照顾李兆军还安排其住在他家,直到恢复健康。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李兆军严肃认真,每节课 45 分钟,他分秒不差地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准时上下课。1978 年开始带初中班,在和科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班级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打破了环县一中建校以来招收高中生成绩的最高纪录。他所教高中历史课程,在1984年至 1987 年高考平均成绩居于庆阳地区前列,1986年甚至达到全省前列。

李兆军虽然严厉,但他的课堂总是很热闹,不仅有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还有妙趣横生的顺口溜比赛。为了便于学生学习记忆知识点和拓展思路,李兆军将历史年份和事件融合编成顺口溜,同时在其他史书上寻找一些有意思的典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感念师恩 传递师德

李兆军对学生细心关怀、对工作认真负责,这些美好品德都是来源于他的恩师们。

20世纪40年代初,李兆军小学毕业后前往宁县早胜镇读中学,学校远离家乡,只有每年寒暑假才能回家一趟。学校宿舍是旧窑洞,到了冬天寒风刺骨,一个大炕上20多个学生挤着取暖。天气寒冷难忍,而棉衣还没从老家捎来,李兆军穿着单薄的衣衫瑟瑟发抖,代课老师见状,立即把自己的棉衣皮鞋拿给了他。李兆军的脚比较大,老师二话不说就把鞋后跟剪开,再用绳子穿缝起来,绑成合适大小,先让他将就穿着避过凛冽寒风。

平时老师家里要是做了好吃的,一定要喊李兆军去尝尝,老师们对李兆军的好不亚于父母,在教育上,也待他如自家孩子一样严格。

有天晚上上晚自习,他和几个学生坐着玩起了游戏,不料被查自习的老师发现,本以为老师平时这么疼爱学生,挨几句骂就过了,可没想到老师居然用戒尺惩罚,并严厉地批评教育了他。被打过的手心火辣辣得疼,事后老师煮了鸡蛋,让他放在手心揉着消肿。李兆军当时心里还偷偷地嗔怪老师“打了巴掌又给糖吃”,但他也逐渐意识到老师的用心良苦,他刻苦学习、努力奋斗,不负所望考去了兰州。李兆军在兰州就学期间,老师们还经常给他寄学费和生活费。

“中学时期是我最幸福的一段时光,老师们将我当作自己的孩子悉心照顾、谆谆教诲,他们的品德深深地影响了我。”李兆军说,“在我后来的教学工作中,始终铭记他们对我的恩情,努力去成为和他们一样优秀的教师。”

李兆军曾默默奉献在平凡岗位,恪守师风师德,将一批批学子送往知识的彼岸。1996年离休至今,李兆军一直居住在庆阳市干休所,虽然已经离开教育岗位有二十余年,可从天南海北归来探乡的学子,第一站总是要来到这里专程看望他。

“教师,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在言传身教之中,作为教师应严以修身、养德自守,这样才能将美好的品德修养传递给更多人。”李兆军说。

新闻推荐

贠建民在环县督查产业扶贫工作时强调 坚持精准分类施策 全面落实“一户一策”

本报讯(记者李政寰)8月26日,市委书记贠建民在环县芦家湾乡、毛井镇督查产业扶贫工作时强调,要加快推进产业互助合作社建设,积...

环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