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同促靓山村 环县罗山乡龙柏山村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侧记
五年前的环县罗山乡龙柏山村,地理条件差,交通条件落后,产业发展滞后,大部分群众居住破旧的窑洞里,卫生更是“脏乱差”。
五年来,在干群不懈努力下,将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精神扶贫深度融合,扎实开展强基础破瓶颈、强产业促脱贫、评先进树新风等各项工作,这个村呈现出了强势的发展劲头,营造出了人人竞相脱贫的大干快拼的奋斗画面。
加强基础建设破瓶颈
龙柏山村361户群众坐落在104.5平方公里的广袤山梁间,五年前,路不通、地不平、住房不安全、人畜饮水困难等多重基础瓶颈制约着发展,一些群众看不到希望,选择外出务工。
近年来,该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新修通组砂砾路33公里,柏油路15公里,实施危房改造200多处,新修梯田3000多亩,实施人饮场窖工程300多处,全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龙柏山村65岁村民朱连银,三年前一家六口还住在大山沟里,居住不安全、出行也很不便。2016年,在乡村干部的动员下,他决定搬迁到“塬畔”油路边上,在危房改造等惠农政策下,修建了3间砖箍窑洞和3间砖木结构瓦房,同步解决了饮水、梯田等短板。
和朱连银一样,近年来龙柏山村户户都沐浴到了各项惠民政策的恩惠。“条件好了,群众都呈现出了快赶拼先的干劲。”龙柏山村支书吕清浩说。
创新产业发展促脱贫
龙柏山村村民刘文全因意外一条胳膊截肢,只有一条胳膊的他不向命运低头,反倒与命运拼搏,把黑山羊从20多只养到100多只,再养到300多只,并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群众发展养殖业。
该村村民徐朝锋有着多年的养殖经验,养羊50多只,年收入近两万元,近年来,他在刘全文的带动下,迅速扩大了规模,羊存栏达到200只,年出栏百余只,年收入4万多元,除了供养两名大学生外,他还维修了房屋,日子过得乐滋滋。目前,刘文全的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吸纳贫困户35户,共发展黑山羊2000只。
与此同时,龙柏山村成立的龙杜黄花种植合作社吸纳贫困户16户,种植黄花菜500多亩,成为群众增收的新引擎。该村村民刘全军2016年新栽植黄花菜10亩,第二年就收入近万元,今年,他决定再栽植10亩,走黄花菜致富的新路子。
今年,龙柏山村还通过订单种植小杂粮、苜蓿饲草,依托“三变”改革,深化“331+”产业带贫工程,走“11522”产业发展模式(“1”即培训或输出1名劳动力;“1”即种植10亩以上小杂粮或10亩以上黄花;“5”即养殖50只以上黑山羊;“2”即养殖2头牛或2头猪;“2”即户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形成致富长效机制,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弘扬优良传统树新风
“面子”美,“里子”需要更美。近年来,龙柏山村通过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成立村贤理事会、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卫生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提振群众脱贫致富的精气神,促进精神脱贫。
今年的评选表彰会上,龙柏山村评选出了6名“好媳妇”、5名“卫生家庭”和3名“勤劳脱贫致富能手”,并奖励了一面锦旗。
看着典型上台领奖时,一些群众热议着、一些群众却低了头、红了脸。“徐俊萍公公胃癌,她悉心伺候了好几年,去世后,婆婆又瘫痪了,她不嫌累不嫌脏,接送大小便,擦洗身体,一般女儿都做不到。”
“和咱们一样,陈锋也是农民,人家院子里从来不见鸡粪,柴垛、粪堆等有模有样。”……群众热议的同时,也是鼓舞自己,许多群众在会后都自觉地清扫着自家的庄院,整理柴垛。他们担心下一次会上通报自家卫生“脏乱差”、不孝敬老人、是“懒汉”户。
路通了,房安全了,地也平了,条件好了,龙柏山村的群众却更忙活了,他们都在为早日小康奋斗着。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记者施秀萍实习生杨金锁)记者从6月5日下午召开的有关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甘肃省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据统计,甘肃...
环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