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挑驴驮”到自来水入户 从“红军泉”看环县解决人畜饮水成就

陇东报 2018-06-03 01:04 大字

■文/图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李文通讯员赵兴明

环县是革命老区,也是资源型、水质型、工程型缺水并存区。过去,群众“吃饭靠天、吃水望云”,一年有近半年时间缺水,人挑驴驮从深沟里取水是环县缺水的真实写照。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经环县。1936年6月,红军西方野战军西征解放了环县。同年11月,红军会师后在环县山城堡打了长征路上的最后一仗——山城堡战役。战役中,山城堡境内的一眼泉水成为红军的救命水,战斗胜利后,这眼泉被当地群众称为“红军泉”。

据环县山城乡山城堡村67岁离任村支书冯世志介绍,在他爷爷小的时候,这眼泉就是方圆10多公里群众饮水的唯一来源,每到晚上,群众便排队取水,直至天明。

山城乡作为环县最干旱的地方,“红军泉”是一眼救命水。冯世志从小就听老人讲,当年红军进入环县山城堡后,因河水苦咸无法饮用,在当地群众的引导下,红军战士来到了位于李井子组的一眼泉水边,组织战士排队喝水,而这眼泉水也是山城堡境内唯一的甜水泉。

冯世志从小就是家里挑水的“主力军”。他家离“红军泉”有2里多山路,他经常天黑后从“红军泉”往家里挑水,排队等三四个小时,才能取到水。距离“红军泉”10多公里的冯家沟村村民经常半夜就来排队取水,到天亮后赶回去下地劳动,非常辛苦。

为解决饮水困难,环县干旱山区群众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一眼水窖,夏季集一窖雨水,冬季积一窖雪,冬末春初,苦水河里的冰块矿化物含量低,再打一些冰块存到水窖里。一年四季,环县人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解决饮水上。

而这种用胶泥抹面被人称为“土窖”的水窖容易损坏,一般寿命仅有十年左右。改革开放后,环县投资12万元首次在山城乡建了一座苦水淡化站,缓解了周围2000多人的饮水困难,“红军泉”不再那么“热闹”了。之后,环县先后争取实施了“两西”建设、“老区”建设及扶贫、以工代赈、人饮专项、扬黄一期工程、小型水利灌溉工程、“121”雨水集流工程、“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等水利建设项目,环县人的饮水状况逐渐好转。

随着各项饮水工程的实施,“红军泉”逐渐被“冷落”。“红军泉”见证着环县人畜饮水由难到易,反映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在解决群众安全饮水上做出的不懈努力。

山城乡薛塬、郝掌两村的313户群众是“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的最初受益者。到2005年,全县拥有雨水集流工程2.1万处,水泥窖4.2万眼,曾一度缓解了7.5万人的饮水问题。但由于资金、技术、规模等多种原因,大多建成的工程要么收不上水,要么收的水不够用。2005年,环县的极度干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一篇《甘肃环县遭遇特大旱灾群众饮水告急》的内参,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高度重视,并做出了重要批示,省上领导及时做出安排部署。2006年,环县下大力气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家家户户要建一个100平方米的雨水集流场和两口30立方米的水泥窖。

(下转2版)

新闻推荐

当好“勤务员” 破解“中梗阻”——环县转作风促发展侧记

本报记者安志鹏通讯员陈建宗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担子重,作为深度贫困县,环县如何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环...

环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环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