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 过年心中的那份期盼

甘肃工人报 2022-01-21 14:18 大字

本报记者 范建设

春节临近,各处的热闹让年味儿越来越浓,过年对中国家庭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也许是一顿家宴,亲友往来,围坐守岁。疫情之下,每个人或许会对过年、团聚有新的理解。有人选择就地过年,有人选择在自己的岗位默默坚守。当前,疫情形势复杂多变,多地倡导就地过年。这种原地的坚守是对家乡的责任,也是对城市的担当,保护了家乡父母亲朋的平安健康,更为下一次的相聚和团圆积蓄了力量。

过去的一年,你可能艰辛付出,可能早出晚归,可能披星戴月。过去的一年,你定有收获,定有遗憾,定有无奈。但为了生活,为了曾经的梦想,你选择走出家门,背上行囊,奋斗了一年又一年。你或许会感慨,这一路走来,尝遍了人生冷暖,才越发觉得人间至味是“家常”,每当春节临近,连接着牵挂与期待的返程票才是最令人欣喜的新春礼物。春运大幕已经拉开,不论是铁路、航空还是汽运,那承载着千千万万游子的运输工具,也满载着思念“归巢”。近日,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过年回家的途中,大人拉着小孩,身上背着一包包精挑细选的礼物、年货,那是春运最靓丽的风景线。人来人往的车站,或说或笑,背后是千万个期待团聚的家庭。有人说: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就是回家的路。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当前严峻的防疫面前,政府部门提出了“就地过年”的倡议下,今年春节愿意留下来过年的打工仔有很多。

“回去太麻烦了,就留在这过年了,毕竟这里也是咱的家嘛。”王海龙如是说。

王海龙和妻子是老乡,在兰州打拼已有10多个年头。他们老家在庆阳华池,因为妻子要照顾两个娃,王海龙在厂里的工作便成了家里主要收入来源。不仅如此,他还主动挑起了家里买菜做饭的担子,“她带娃不容易,我能多干一点,就多干一点。”王海龙说。

“今年回不去,老父亲一个人在家,政府和厂里要给不返乡的外地员工发补助,回头寄给他。”原先每年过年都要带着妻儿回老家看望老父亲,今年回不去了,王海龙心中不免有些亏欠。

对于像王海龙这样身在异乡的“打工人”而言,今年的新年是一个特殊的新年,要是以前,此时的他们,早已打点完返乡过节的行李,就等春节假期的到来。可是,今年受疫情防控影响,他们选择了响应号召,留在另一个“家”里度过新年。

响应号召,非必要不返乡。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离开家乡来到兰州打拼,虽然因为疫情暂时不能返乡,但是他们已经早早给父母长辈购买了年货和衣物,把自己的思念寄回了家。

快递员尹晓玲今年主动选择留下,“父母在泾川开货车,商量后我们决定各自在所在的城市留守,等年后疫情好转后,再休假团圆。”虽然不能一起过年,尹晓玲已早早给父母寄去了年货,既有新买的保暖内衣和鞋子,也有父母爱吃的腊鱼和麻糖,还有口罩、消毒水等。她和父母都相信,疫情总有烟消云散的那一天,一家人总会等到团聚的时刻。

今年34岁的李孝琼老家在民勤,父母哥哥都在那里,而自己的公公婆婆以及孩子在张掖。往年春节,李孝琼就是两边跑,今年春节,李孝琼就选择留在兰州过春节了。“在兰州工作了这么多年,我还是第一次在这里过春节,已经给家里老人孩子说了,他们也理解。”

李孝琼告诉记者,往年回家,家里长辈总是会做好腊肉香肠等他们回去过年,走的时候,老人还会装很多让他们带来兰州。今年不能回去,正好轮到我们孝敬他们。她已经给两边的父母从网上购买了新衣服,还有重庆本地的年货,全部已经邮寄回去了。现在交通很方便了,她准备春节过了就错峰休假,再回去看看老人和孩子。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每到年关,回不回家就成了游子的一种牵肠挂肚,既要照顾好自己的小家,还得牵挂远方的父母,那种牵挂、那种期盼,就成了一股浓浓的乡情,使之挥之不去,便形成了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就是回家的路。

新闻推荐

华池小香菇撑开致富伞

华池县津华绿源食用菌产业园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康玉兰近日,笔者走进华池县津华绿源食用菌产业扶贫科技园,看到今年...

华池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华池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