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县乔河乡 “红嫂”绣坊开拓“文化致富”新途径

陇东报 2020-10-24 00:44 大字

本报记者 张蕊娜

“这幅剪纸是我用手机拍成照片后再在纸上画出来剪成的,”杨玉玲指着银色边框裱起来的一个栩栩如生的剪纸图案说:“这是一个人一边放牛一边吹唢呐,旁边是家里的两头花牛和两头红牛,还有一只白狗紧随其后。”

杨玉玲是华池县乔河乡虎洼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小看到村里人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剪各种图案的窗花,十分喜欢。多年来,因丈夫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己又患有宫颈癌,她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直至今年3月,乔河乡“红嫂”百人绣坊成立,把刺绣、剪纸产业作为带动当地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米面馍馍、辣椒酱等食品加工作为辅助产业,帮助妇女们居家就业、创业后,杨玉玲便成为受益人之一。

在杨玉玲家里,《牛郎织女》《老张放牛》《娶亲》《放毛驴》《团圆饭》《花好月圆》《四季图》等各类形状迥异的剪纸图案以及人物小像或被高高挂起,或被妥帖安放,每一件都被她当作宝贝一样精心保管。“因为生病重活也干不了,我又开始剪纸,女儿在快手上帮我下载视频,乡上还能帮我联系售卖渠道,同村的姐妹也常常和我一起学着剪,还能贴补家用。”杨玉玲说。

“文化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用心去体会,作品才有灵魂,才能剪出百态人生。”这是杨玉玲一直以来对于剪纸所坚守的信念。同村的乔登梅告诉记者:“我们家住得近,我也爱好剪纸,人物鸟兽、山川花木杨玉玲耐心地教,我学了一个多月,基本上能独立剪出一些作品。”

在乔河乡电子商务服务中心,52岁的齐金花正将自己做的30多双鞋垫打包装箱后邮寄到山西、陕西等地方。齐金花是火石沟门村村民,常年在家务农,自参加“红嫂”绣坊后,便利用农闲时间做布鞋和绣花、套针等各种不同手法的鞋垫,并通过政府推荐、注册淘宝店、申请直播号、发微信朋友圈等方式,运用“线上+线下”的渠道进行销售。“我从小就喜欢绣花,以前都是自用,不知道能卖钱,现在凭着政府搭建的平台和自己直播带货,一双鞋500元,鞋垫150元,一年可收入2万元左右。”如今,齐金花不仅收入增加了,种地带孙子也不耽误。

传承老手艺,最美是匠心。在乔河乡墩儿山村的一个白墙红瓦的小庭院内,各种图案的拼接门帘一个挨着一个紧紧挂在铁丝上。寻着咯吱咯吱的声响记者看到,一个面带笑容的妇女正在踩踏着缝纫机为旁边的姐妹培训针线活,这个妇女叫袁正萍。

袁正萍告诉记者:“年轻时我一直爱好绣花、布贴画这些手工活,我生养了5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穿我做的布鞋和鞋垫长大的。现在生活好了,不用我做了,自乡上成立了‘红嫂’绣坊,老公也鼓励我加入这个队伍,给当地的妇女做培训,再通过各种渠道销售。现在我的手艺也能传下去,还能挣到钱,美得很。”

乔河乡刺绣、剪纸有着悠久历史,更是现代妇女居家增收的主要副业之一。上世纪90年代,乔河刺绣业开始转型,一方面从日用品为主全面走向艺术品,另一方面直接面对市场、自产自销。乔河乡“红嫂”百人绣坊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产生。据了解,乔河乡“红嫂”绣坊目前共有106名“红嫂”,文化中心主要负责搭建平台、提供资源、免费培训、联络订单,使“红嫂”们能够学到技术、做出产品,找到销路,得到实惠。“目前我们已经和庆城双萍刺绣公司、延安宝塔山景区等企业签订了长期销购合同,‘红嫂’们每人每月可创收500~2000元不等。”乔河乡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张彤说。

新闻推荐

拿下“物质科学奖”的卢柯院士同时也是辽宁省副省长

今年的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柯,奖励他开创性地发现和利用纳米孪晶结构及梯度纳米结构以实现...

华池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华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