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赶集记

陇东报 2020-08-01 00:44 大字

侯彩梅

在南梁,有一首广为传唱的《驮盐歌》:“吆上毛驴走三边,去驮盐,驮回盐,发展生产,发展生产,全家老少有吃穿。”让我想到了“南梁集市”上热火朝天的买卖场景。出生于华池的我,深谙每逢农历一、六是南梁小镇的集日,也凑巧赶了个趟儿,再次目睹了南梁市场井然有序的一派景象。

尽管已经“入伏”,街道上依然是人声鼎沸。市场上摆满了蔬菜、肉类、土鸡蛋、水果、豇豆、小米、南梁豆腐以及农用机具等。当地居民,周边乡镇农民,外地游客都在市场上兜兜转转,挑挑拣拣,快乐消费。其实,南梁今天红火的集市贸易,与南梁这块红色的热土有着深厚渊源,倾注着多年前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智慧和汗水。

上世纪初,南梁当地并没有什么贸易,只有几个商行,除了拿几匹布在山沟换些羊皮,再没什么生意。老百姓自己打粮自己吃,粮食极不容易卖出去。集市上,偶有卖粮食、卖鸡蛋、卖鞋、卖小吃的,农民可以采取互相物物交换的方式,换取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

1934年初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与张策一道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参加土地革命。随着土改的进行,为了便利群众集市交易,改善群众生活,政府在荔园堡设立了集市,广招各处商贩前来贸易,互通有无。并且发行了“油布币”,每元相当于大洋一元,由于携带起来方便,很受群众欢迎。到了集日,白区商人运来蓝、白布匹、粉连纸、绿红纸、油墨、盐等物品,根据地人民则主要是卖熟米、细粮、马料,并且售卖用蓝布做成的布鞋。市场呈现日渐活跃的趋势。

说到“南梁集市”,就不得不提师家商铺。它位于华池县紫坊畔乡刘坪村,在二将川川掌两水交汇处,三面环水,背靠大山、易守难攻,是连接陕北、宁夏、关中的商旅要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西北连年大旱,兵匪横行,民不聊生,师家举家逃荒落居于华池县刘坪村,在此创立了师家商铺。1934至1935年,师家店铺已经发展到用斗量银子的大宗交易规模。边区逐步形成了以师家商铺为核心,方圆数百里唯一的刘坪集市,一月三次,逢八是集。1934年七八月间,在党的秘密推动下,社会各界在刘坪进行了两次物资交流大会,有力推动了边区贸易的繁荣发展。师家商铺的发展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粮食、性口、猪羊、布料、棉花、食盐、药材等急需物资,并使陕甘党组织以此为掩护,秘密藏匿、转运我党重要物资,成为陕甘红军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

南梁人民至今仍铭记着刘志丹、习仲勋创办南梁集市的丰功伟绩。尤其是每年过年的时候,大量外出务工的人员回乡,镇上必会迎来商品集中消费的高峰期。同时,也基于当年繁荣稳定的市场规划与管理业绩,如今的南梁集市才得以传承下来布局合理,规划整齐的历史风格,既浸染着许多红色元素,也承袭了不少传统美食,并且秉持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制定的交易原则,杜绝了奸商哄抬物价、制假贩假、短斤少两的乱象发生。

“早市设在葫河旁,商户家家经营忙。四方熙攘买卖处,生意隆兴忘打烊。”已经是如今南梁集市的一种新常态。

又一次站在南梁小镇的集市中,看着红火热闹南梁集市,听着此起彼此的叫卖声,我读懂了南梁人的幸福的味道,也分明听到了前进中的南梁脚步的铿锵。

新闻推荐

五蛟镇刘家湾村村民在华池县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里采摘金银花。

中药材是华池县近年来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为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华池县出台了各类奖补政策,引进、建办盘龙、银旺、恒烽3...

华池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华池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