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阳返乡办社发“药”财

陇东报 2020-01-13 00:37 大字

本报记者 封康康 通讯员 张华

隆冬时节,位于华池县柔远镇杨岔村的恒盛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院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操作间内,40余名工人紧张有序地忙碌着,空气中弥漫着黄芪特有的香气。

年仅24岁的合作社创始人郭德阳说:“今年我们合作社收了300吨黄芪,这两天正忙着加工,准备销售到陇西市场上去。”

郭德阳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的残疾和母亲的慢性病一度让他们家贴上了“贫困户”的标签。郭德阳只得早早外出打工贴补家用。他进过工厂、当过保安、送过快递、做过服务员。

2017年11月,郭德阳返回家乡,决定响应扶贫政策、创办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初期,主要以流转土地、带动贫困户种植黄芪、板蓝根及黄花菜增收为主业,但由于中药材种植周期长、价格波动较大,很多群众都不敢轻易尝试,合作社多次在流转土地过程中“碰壁”。

农时耽误不得,着急上火的郭德阳挨家挨户上门做动员,带着合同鼓励贫困户流转土地或者种植中药材增加收入。很多群众被他的真诚和坚持打动,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把土地交给了郭德阳。

土地流转回来后,种植管理又成了重中之重。郭德阳跟着工人起早贪黑地干,没吃过一顿热乎饭,没睡过一个安稳觉,还晒成了“非洲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从十多户贫困户手里流转来的30亩土地上长出了绿秧秧的黄芪。

去年,郭德阳赶上了全县大力扶持产业发展的“黄金期”,贷款条件放宽了、技术指导到位了、种植养殖培训覆盖了。他一方面积极“抱团发展”,同华池县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甘肃盘龙药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达成合作协议,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带动种植、入股分红四种方式,确保合作社带动的贫困户通过中药材产业增收。按照每小时10元的工资标准,在合作社长期务工的工人年工资收入达到1.6万元,家门口打工成了附近群众的新选择。

郭德阳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种植药材上,在一次外出考察学习中,他发现经过初加工的黄芪切片,每公斤能比鲜货多赚两块钱。“别人能做,我们也可以尝试。”在柔远镇党委、政府的争取下,价值100万元的中药材加工项目落地恒盛,崭新的药材切片机、揉药机、大型拖拉机、铧式犁等全新的现代化生产设备使合作社成功转型升级。

“早两年我就想种药材,但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害怕种了卖不出去,心里没底一直不敢试。”杨岔村村民闫光湖告诉记者,2019年,在郭德阳的带动下,他种了11亩黄芪,年底把药材卖给了合作社,收入1.6万元。

经过两年的提质发展,恒盛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活力越来越大。据了解,合作社目前已吸收社员65人,流转土地700余亩,建成标准化黄花菜种植基地、黄芪种植基地、板蓝根种植基地各1个,带动20户贫困户种植黄花菜60亩、60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600亩,预计销售收入达到70余万元,可使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

新闻推荐

华池 抓好警示教育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本报讯(通讯员封康康、赵高胜)近日,华池县纪委监委利用3天时间在全县15个乡镇集中播放《浮沉》《村蝇之害》《贪欲引他们误...

华池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华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