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习仲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忠实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关心群众,始终把党的群众工作放在第一位,深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爱戴,被毛泽东赞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在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缅怀习仲勋崇高的使命意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和亲民、爱民、为民的优良作风,对于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切实搞好主题教育具有重要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把为了群众作为革命的根本目的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阶级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习仲勋认为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自然地追随共产党闹革命,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之中,站在群众的观点和立场来解决群众的问题,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一切为了群众,处处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中,习仲勋经常深入农村,走街串户,访贫问苦,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体察人民群众的疾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1934年6月,习仲勋带领游击队没收华池紫坊畔塔儿掌土豪胡克申500余石粮食,100多头牛,2000多只羊,1000多块银圆,大部分都分给了贫苦农民。秋季,又领导庆阳游击队打开了庆阳大地主“恒义和”在华池悦乐上堡子的粮仓,开仓三日,给贫苦农民分配粮食2000余石。他还一村一村地做调查研究,一家一户做群众工作,先后深入到二将川、南梁堡、豹子川、白马庙川、玉皇庙川、荔园堡川、小河沟、平定川、义正川、吴堡川等地的贫苦农民中,扎根串联,访贫问苦,热情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配合游击队分粮食、分牛羊、分财产,逐步提高了群众的觉悟。新正县龙嘴子是回族群众聚居地区,一段时期,该地区传染病流行,日渐蔓延,时任关中分委书记的习仲勋得知情况后,意识到少数民族兄弟生命安危是关系到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一方稳定团结全局的大事,随即指派专人赴延安光华药厂买药,并安排分区有关部门请来医生进行治疗和预防,从而迅速控制了疫情,治愈了染病的回民群众。
积极开展土地革命,铲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广大农民的期盼。早在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前,刘志丹、习仲勋等就开始了领导以打土豪、分浮财、废除地主债权等为内容的土地革命斗争。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作为政府主席的习仲勋严格按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和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决议案》的精神,并结合陕甘边区的具体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土地革命的政策、法令,开展土地改革,解决和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苏维埃政府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并将群众的要求体现在土地革命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一是废除一切债务和高利贷;二是对红军粮食供应的问题,采取“对群众不动员交粮,也不交‘欢迎’粮,靠收买民粮供给军队”的办法;三是采取在根据地中心区域分配土地,敌占区和边缘区暂不分土地,以打土豪,分浮财为主,随着根据地的扩大和巩固再扩大分配范围。四是土地和青苗一起分配。因为农民最需要的是苗,如果只分田,不分苗,就会影响农民的生产,降低农民的情绪。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还依据农户经济状况,划分了阶级成分。在解决土地问题后,习仲勋采取免除群众农业税、开展生产运动、奖励农耕等措施,帮助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状况。一方面,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并从政府办的牧场中提供牛、羊、马匹给贫苦农民,帮助他们度过因缺少牲畜而造成的生产、生活困境;另一方面,对红军家属和孤寡残疾人实行救济,争取改造“二流子”参加生产,建立牧场,喂猪养牛。以习仲勋为代表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始终以群众利益为导向,一切为了群众,切实关心群众疾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
二、把富裕群众作为革命的主要任务
让群众富起来是我们党进行革命的最终目的。为了让群众在经济上不再被奴役,真正过上好日子。习仲勋领导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积极发展根据地经济,先后制定实施了商业、金融、贸易、财政、粮食等方面的法令和政策,并在荔园堡设立了集市,确定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日为集日,为当地农民提供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市场。边区政府还发行了“苏币”,建立苏区金融体系,每逢集日,习仲勋都要到集市上去看交易情况,听取老百姓各种意见反映,探讨活跃市场的办法,保证了边区经济贸易的正常发展。对白区来的商贩,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争取、欢迎和保护的政策,并通过各种办法同白区比较开明的商人建立合作关系。为了鼓励商贩来苏区做生意,苏维埃政府将苏区的山货和羊畜廉价卖给他们,使他们有利可图,又通过他们把苏区缺少的布匹和其它物资想办法运进来。经过一段时间,一些商人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逐渐变得同情革命,千方百计地给苏区输进货物。为了安全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商贩们或者昼伏夜出,或者买通国民党的稽查关卡人员,疏通了白区与苏区的流通渠道。红白区间的经济交流一天比一天活跃,根据地的生产也发展了。“红军用上了洋瓷碗,干部用上了手电筒。”
为了减轻人民群众负担,习仲勋要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都要关心群众日常生活,切实解决群众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规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一律实行供给制,干部战士一律平等。号召党政军机关经营红军公田、兴办小牧场、种粮种菜、养猪养羊,补充红军和机关所需。他还发动群众兴办合作社,发展农副业生产,努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政府当时组织了合作社,华池县各区都有,红三团还给捐款六七十元。合作社组织群众养蜂、养猪、养鸡。当时这些都订有计划、并向各区和干部作了传达”。同时,习仲勋等政府领导把惩治贪官污吏、树立廉洁政风列为政权建设的头等大事,带头执行南梁政府实施的军事政策《暂行条令十八条》规定,党政工作人员中的贪污腐化现象被杜绝。习仲勋后来回忆说:“我们政权建立后,把廉政当作头等大事,志丹同志说:‘群众最痛恨反动政权的不廉洁,无官不贪。我们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个问题,穷要有骨气,要讲贞操。’我们定了法,贪污10块大洋就要枪毙。”他又说:“有了这条法令,在干部中确实没有发生过贪污事件。对干部,特别是负责干部,要求更严格,犯了纪律,犯了严重的错误,都要处分。高岗犯过错误,也受到撤职的处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对于党政工作人员违法不但加重处分,而且严厉惩处,党政工作人员中没有贪污腐化现象。从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到基层干部,都做到了廉洁奉公,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受到了群众普遍的赞扬和拥护。
三、把依靠群众作为革命的重要方面
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里,习仲勋自始至终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生死相依,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1943年2月,毛泽东主席为习仲勋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这是对他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优良作风的褒奖。
在照金根据地的建设问题上,习仲勋与脱离群众的“左”倾错误进行坚决斗争。他对根据地周围的民团作了认真分析,能团结就团结,能使其中立就使其中立,只打击顽固的。对一时不明白党的政策的国民党内开明人士、老知识分子,习仲勋也首先尊重他们,向他们讲道理,当他们知道共产党人是为国为民有大志的人,都点头称赞:“上面把你们说成是反贼,我也以为你们是草莽英雄,胡闹哩。你们原来都是治世英才。”后来一些群众中有威信的知识分子参加了革命,群众说:“共产党本领真大,人们都愿意跟他们走。”这样,力量就越来越大,使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1934年,国民党政府调集西北军阀对南梁根据地先后进行了3次大规模“围剿”,每次投入兵力都在万人以上,人数也是陕甘边区正规红军和游击队的数倍,在此期间,习仲勋组织群众,将根据地的粮食、农具、生活用具予以埋藏,把牛羊、牲口全部赶进山林隐蔽,实行坚壁清野,袭扰敌人,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的一次又一次的军事“围剿”,先后解放了边区十多个县的广大农村,拔掉了成百个据点,陕甘边区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到1934年底,根据地已发展到包括淳化、耀县、宜君、旬邑、正宁、宁县、合水、庆阳、保安、安塞、靖边、富县、甘泉等18个县的部分地区,面积约达2.3万平方公里。
正因为习仲勋坚持为人民群众着想,群众总是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甘愿冒着杀头的危险来掩护他。红军和游击队主力撤离照金革命根据地后,习仲勋仍留在当地开展革命活动。那段时间,他得到一个王姓农民老大娘的掩护和悉心照料。白天,他藏入密林,半夜里老大娘把他从山林中叫回来,给他做米饭、做猪耳朵肉吃,有时还给他送白糖吃。后来,他突患严重的伤寒病,难以继续行军,遂转至宜君县小石崖村养病一个月,病未痊愈,又随同南梁保安队长郭锡山一起到达合水县太白镇莲花寺,住在豹子沟李老五家里,因这一带也有敌人活动,李老五白天把习仲勋送到山林里,晚上再接回来吃饭。
1936年6月,习仲勋随红军西征,负责地方建党建政工作,先后成立并担任中共曲环工委书记、环县县委书记。当时, 红军一开走,国民党军和当地土匪就伺机袭击和抓捕我工作人员,县委和苏维埃政府不得不随时迁移,因此在环县曾被用作县委、县政府办公的地方就有洪德街、河连湾杏儿铺和南街等多处。一次,习仲勋连夜赶往魏前掌,九、十月的天气己很冷了,加上夜黑路陡,习仲勋在途中跑丢了鞋,到魏前掌时,已是鸡叫时分,冻坏了双脚,房东魏老汉用被子包住习仲勋的双腿,经过一个多时辰,才使他的双脚恢复知觉。据当时在环县妇女工作部工作的郝明珠回忆,由于环县县委被哥老会包围过好几次,所以习仲勋和县委的工作人员白天在洪德城工作,晚上就钻进梢林,县委领导同志住的窑洞,群众常常自觉为其站岗放哨。
四、把联系群众作为革命的胜利保证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在南梁根据地初创时期,开始,群众对红军还不很了解,红军一来,都吓跑了。红军就以实际行动扩大影响,吃了老百姓的粮食,要折算成钱,并给留下字条:“我们是穷人的军队,打土豪、分田地,解放穷苦老百姓”等等,离开时,把驻地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样一来,群众对红军由害怕到不怕,再到关系密切。习仲勋认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执行党的号召,带头联系人民群众。他有空就帮群众种地、推碾子,战时带头抬担架,用给自己配备的马匹运送伤员、驮行李。中共关中分委驻马家堡时,农民马团儿的妻子生小孩时发生难产,情况危急。习仲勋知道后,即派警卫员帮忙请来大夫,买了药品,使婴儿顺利出生,母子平安。当时分委机关的马匹饲养在马家堡一位聋哑人的家中,房东大嫂嫌弃又聋又哑、老实憨厚的丈夫,闹着要离婚。习仲勋了解这一情况后,一边给这对夫妇做调解工作,一方面叮嘱分委机关的饲养员:要注意言行举止,遵守群众纪律,以免影响房东夫妻关系。习仲勋密切联系群众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驻地群众,也赢得了群众对党的拥护!
习仲勋认为只有尊重和关心知识分子,才能够发挥每个知识分子的作用。张景文是一名从繁华的西安来边区的女知识青年,性格开朗,毛笔字写得好,且左右两手能同时挥毫。习仲勋非常重视发挥她的作用,分配其搞宣传,做发动群众的工作,派她到列宁小学当教员,张景文后来担任了边区政府妇女委员会委员长,为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习仲勋把组织边区干部识字、学习文化知识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主要手段,他亲自发动群众在荔园堡办起了陕甘边区第一所学校——列宁小学。同时在一些村庄办起了成人扫盲识字班,创办了红军干部学校,先后培养部队和地方干部200余人。习仲勋还指导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创办了《红色西北》刊物,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团结、教育人民,使根据地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南梁地区的人口由根据地创建前的600多户2400余人,很快增加到1000多户6000余人。
正是由于习仲勋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将群众的利益看成党的最高利益,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最终赢得了党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拥护。
新闻推荐
《中国审判》记者常翔宇宝塔巍巍,龙湾郁郁。陕西延安,这座中国革命史上璀璨无比的城市,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在历...
华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