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强民富奔小康
本报记者范建设
金秋的兰州,鲜花盛开,瓜果飘香,在建国70周年来临之际,兰州街头到处呈现出一派祥和、安宁的气氛。马路旁边的商铺门前国旗飘飘;一些电子显示屏上不断地滚动着“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的标语。一些政府机关门前、居民家属院门前都摆放着鲜花图案,把浓浓的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的所见所闻,更让人感觉到,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改善了,社会和谐了,国家强盛了,对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就是最大的福气。
退休干部马世仓说,70年峥嵘岁月稠,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抚今追昔,感叹万端。中国人民在这个时间段内,创造了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历史。从填不饱肚皮,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承载着几代人梦想的大飞机即将实现首飞;从工业基础薄弱、经济陷于停滞,到稳坐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头把交椅;从“蛟龙深潜”到“嫦娥探月”,再到驰名世界的高铁名片……我们有理由自豪。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市民杨建强的家中,看着装修一新的新房,杨建强老人拿出了自己保存了几十年的厚厚一叠影集,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记录了一家人的生活变迁。杨建强讲起这些变化,更是感慨万千。
从没有粮票寸步难行,到迁徙成为自由,公民权利变得更有质地;从自行车是主要出行工具,到轿车飞入寻常百姓家,生活半径更大、视野也更开阔……每个国民的生活都在改善。
我们对祖国的爱,透过那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奔涌而来。从中我们看到了祖辈、父辈贫乏的生活,看到了我们身在多么美好的时代。这背后,是祖国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变化。70年间,中国人民创造了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历史。
我们对祖国的爱,随着那些穿越时光而留存下来的老物件,代代传承。那些曾经代表了一个年代的“老三样”“老三色”,曾经惊艳了一代人青春的“三大件”“四大件”,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历史前进的脉络。70载沧桑变幻,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在兰州五泉润翠园,记者见到了今年68岁的闵淑惠大姐,她邀请记者到她的家里坐坐。来到她家,闵淑惠高兴地说,我现在终于住上了夏不漏雨、冬不挨冻、水电齐全的楼房。随后她向记者讲述她家这几年来发生的变化:“从1961年就在这个地方住,当时是一个小四合院,住着8户人,要水没水,电也没有,照的煤油灯,什么都没有。院子比外面的马路低,一下雨,水就往里面灌,全院子的人都得忙活,后来一年条件比一年好。前年政府给我们把房子也改造了,盖成了楼房,现在我们居住,水也有、电也有,这要感谢党。”
在红山根一处平房里,记者见到了今年53岁的陈文平,陈文平正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出租屋。1990年,30岁的陈文平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离开华池悦乐镇来到兰州,在兰州,他们举目无亲。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一家依靠捡拾垃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到兰州的第二年,陈文平儿子出生了,现在已经是20岁出头的大小伙了。同时,岁月也彻底把陈文平变成了一个“老头儿”。但是陈文平一家人的生活轨迹并未因此而改变。在陈文平48岁的时候,他成了一家单位的临时工,从此再不用每天去外面等活儿,每个月有1800元的工资。陈文平有3个孩子,两个女儿高中毕业后就开始了打工的生涯,现在他们都在超市工作,儿子在一家技校学厨师。几十年过去了陈文平已经把生活了20多年的兰州当成了自己的家乡。陈文平说他已经再也回不到当初的华池悦乐镇了,因为那里再也没有他的任何牵挂了,何况村里也没有他们的土地了,现在在兰州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见到道婧菊,是在她安宁刘家堡的家里。今年40岁的道婧菊是一家公司的财务主管。多年前她还是一名到处求职的下岗失业人员。短短的几年时间,她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考取了会计师中级职称,并被一家公司聘为会计主管,在她的带动下,她的同学有5人都拿到了会计师中级职称,有3人成为会计主管。道婧菊说起这几年的努力和付出以及收获,百感交集。
1988年,我考取了中专,学的是针织专业,四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某纺织企业从事挡车工,五年后,企业破产,我们被买断工龄,成为了失业人员,期间,我曾当过服务员、超市理货员、还曾摆过小摊,生活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特别是有了小孩以后,日子更加艰难了。因为我的父母都在外地,家里的生活都得靠我们夫妻俩,无奈之下,我选择了自学。利用晚上我上了夜大计算机专业,两年毕业后,工作还是没有找到。在家拉小孩的两年时间里,我又选择了自学会计专业,三年后,我终于拿到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又过了两年,我拿到了会计师中级职称。这时我再去求职,就容易多了。说起这些,道婧菊显得十分自豪。
在龚家湾一家属院,记者见到了现年43岁的李玉芬,李玉芬快人快语,说话就像机关枪一样,哒哒说个不停。
18岁那年,父亲有病,提前退休,自己顶替,当了一名挡车工,干了不到10年,企业就破产了。那时孩子小,丈夫也失业了,没办法,自己到处打工赚钱,但都难以维持生活。无奈自己就去了南方,在一家美容美发店工作,一年下来也没有学下些东西。后来自己又到一家美体中心打工,在这里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美容美体方面的知识,慢慢自己也就掌握有关美容美体方面的门道。4年后,自己回到了兰州,在西关开了一家美容美体店,当时生意还可以。2009年,自己为了孩子上学,把西关的店打掉了。这期间,过去的一些老客户还时常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在开店,就这样,2010年自己在西站租了一间门面,我的店又开起来了。几年下来,我不但还清了贷款,还买下了这间铺面,生活越来越好。现在我那里有10多名员工,其中好几名还是当年的老姐妹。
困难群众王雪梅说,进入10月开始,民政局就安排部署开展冬季困难群众生活情况调查摸底工作,主要包括因灾困难户、低保户、五保对象、临时生活困难群众及其他方面的困难群体过冬期间的生活保障。同时,根据《关于印发兰州市城乡低收入居民取暖补贴实施办法》和《关于调整低收入居民取暖费补贴标准的通知》,为每户城市特困救助供养对象每个采暖期发放1860元;为每个城市低保对象每个采暖期发放360元;为每个农村低保对象和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对象每个采暖期发放120元;为每户城市低收入家庭每个采暖期发放700元。像这种情况,如果在40年前我们这些困难群众想都不敢想。
兰州市委党校教授李海涛说,国家强大了,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出行方便了,飞机、高铁、动车、地铁织就了一张张交通网络,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中国梦就会实现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一扬)“大姐,您刚刚在政务服务大厅办事还顺利吗,工作人员的服务您满意吗?”“书记你好,您觉得脱贫攻坚工作中有...
华池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华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