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昆 夫妻双双种黄花小小产业带民富

陇东报 2019-05-27 01:00 大字

文\图通讯员封康康

“突突突……”这两天,华池县城壕镇庙湾村的黄花菜种植基地里很是热闹,十几名工人正忙着为黄花菜田除草,锄草机和微耕机的作业声此起彼伏。

56岁的贫困户杨文就是其中之一。自两年前基地开建以来,杨文就一直在这儿打工,栽种、除草,每天有120元的收入。

杨文家就在基地附近,家里除了他们老两口外,还有80多岁的老父亲和一个未婚的儿子,生活压力很大。儿子外出打工后,家里的地全靠他和老伴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地也慢慢地种不动了。“村上有了这个合作社以后,我把种不动的13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一亩还能给85元呢,总比荒着强。”除了流转土地,杨文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白天在基地干活,吃饭、住宿都在家里,既有收入,还少了支出,十分方便。“年龄大了,外出打工也不方便。在这里,打工、种地两不误。”杨文告诉笔者,一年下来,他能挣8000多元的务工收入。

杨文说的合作社,是庙湾村村民严昆夫妇创办的华池县忘忧黄花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黄花菜的种植、加工和销售。

严昆夫妇原本一直在外打工,一个在西峰的运输公司跑运输,一个在华池县城打零工,一年能收入10万多元。虽然收入稳定,但是一直在外面飘着,让他们觉得没有归属感。在一次和村干部的交谈中,严昆得知,现在国家政策好,对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支持力度很大。于是,他们夫妻俩决定回到家乡,重拾“老本行”。

搞养殖还是种植?严昆最初也考虑了很久。但是考虑到养殖费用太大,他就放弃了。而当地田间地头到处种植的黄花菜却给了他“灵感”。“以前我们地里也有黄花菜,一亩多地,一年就能收入1万多元,市场前景很好。”严昆和妻子合计以后,决定创办合作社,把黄花菜产业做大。

而此时,严昆夫妻手头里只有15余万元的积蓄,创业启动资金远远不够。严昆又想方设法筹措到10万元,再加上其他3位村民每人5000元的入股资金,流转了7户周边村民的土地后,严昆的合作社于2017年10月正式成立。

从流转土地到购买苗木,从建厂房、添设施到雇人干活,当严昆真正上手建设黄花菜种植基地后,他才发现,需要钱的地方太多。“光栽种、除草的劳务费和土地租赁费都要13万多,还有建厂房一系列的工作要做。”严昆的27万启动资金很快就用完了。

幸运的是,从县上到镇上到村上,都给了他大力的支持。由于他的合作社吸纳了贫困户,符合华池县产业扶持政策,县扶贫办给合作社补贴了10万元的苗木费,县蔬菜办投资修建了一个保鲜库,村上通过保底分红的方式,又为合作社入股了10万元的村集体资金,建起了晾晒场。

从最初的12个社员到现在的68个社员,其中59户都是贫困户。近两年的时间里,在各方的支持下,严昆的合作社越办越大,带动能力也越来越强。目前,合作社不仅自己栽种黄花菜210亩,还通过免费为村民发放黄花菜苗、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辐射带动周边的村民栽种黄花菜112亩。贫困户通过在基地务工和土地流转一年累计可以收入七八千元左右。

每年的农历五六月份,是黄花菜的盛摘期。而在这之前的除草、施肥等工作就尤为重要。由于黄花菜的生长周期,严昆栽种黄花菜的头两年几乎没见效益。今年是第三年,为了有个好收成,严昆尤其重视前期工作,他雇了14个人,对黄花菜田进行了“精耕细作”。“现在干的黄花菜市场价是1斤21元,按一亩收2千斤湿的,7斤湿的晒成1斤干的,我们这300多亩黄花菜,保守算也能收入近200万,到时候贫困户的收入也会翻番。”看着长势旺盛的黄花菜,严昆十分有信心地跟笔者算着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把黄花菜销售之前的风险降到最低,这两天,除了要除草,严昆还得忙着到处筹集资金,购买烘干设备,避免撞上阴雨天黄花菜霉变等问题。“再难再苦,也得把合作社办好,政府也给咱们投资呢,还带了这么多贫困户,不能半途而废。”严昆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华池县646名治安户长走马上任

本报讯(记者梅金娟通讯员张武辉)5月22日起,华池县南梁镇高台村当了40年村干部的杨怀忠又有了新身份——治安户长,负责高台村...

华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