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化”折射大变迁

陇东报 2019-03-04 01:00 大字

苟建龙

20世纪70年代,在华池二中读书的我只有十几岁。那时候,文化生活虽然单调,但每个人都玩得很开心。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主要是体育比赛、歌唱比赛和观看电影。

课余时间,学校会组织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体育比赛。那时候,我特别喜欢打篮球;歌唱比赛主要是大合唱,《国际歌》是一定要唱的,唱起来很带劲;最有趣的事就是学校组织大家看电影。当时看电影要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去,人们挤满了县上的人民大礼堂,影片有《地道战》《地雷战》等。每次学校通知看电影,同学们都很激动。当时,每张电影票大概5分钱左右,后来涨到了1角。除了学校组织的一些文化活动外,平时我们就跳绳和踢毽子。绳是从自家带的一条麻绳,毽子也是自制的,但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初中毕业后我就去当兵了,严肃的军营里,文化活动更少了。当时在发展较快的大城市,已经有了歌舞厅,有人去歌厅唱歌、跳舞。但是观念落后的人们对出入歌舞厅的人很讨厌,认为他们“不务正业”。后来,有了收录机和磁带,我们就会买磁带听邓丽君的歌。

到了20世纪90年代,群众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明显提高。电视逐渐得到普及,从最初的黑白电视机发展到后来的彩色电视机,大家感觉生活一下子有了色彩。

记得我们村唯一的一台彩色电视机只有14英寸,是号称“万元户”的村主任家的电视机。晚上全村男女老少几十号人挤在村主任家看83版《水浒传》,实在挤不下就搬到院子里用一个破油桶把电视机支起来看,每晚最多两集,每集40分钟,感觉很快就结束了,大家意犹未尽地散开各自回各自家。后来我家也有了彩色电视机,就不怎么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在家里就可以看电视剧和各种娱乐节目。

再后来,棋牌室、台球厅、游戏厅多了起来,娱乐方式也丰富了,人们一起打牌下棋、一起逛街购物、一起休闲健身。孩子们则开始出入各种游戏厅、台球室。随身听和MP3出现了,录音机已不再是孩子们听歌的首选。当时,身上挂个随身听,骑着自行车戴着耳机显得很时髦。

虽然20世纪80年代末就有了电脑,但电脑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很奢侈的物品,而且操作起来也不容易,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科技产物,所以没有普及。我家在2008年买了第一台二手电脑,在儿孙们的影响下,我学会了使用电脑。从此,我的生活便离不开电脑了。我在电脑上购物、看新闻,偶尔也玩个游戏。通过交流软件进行视频聊天,多年不见的亲戚、老朋友也都能联系到,千里之外的他们如同近在咫尺。

最近几年,我感受最深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出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居民的文化生活都更上一层楼。在城市的公园、社区的活动中心、乡间的广场,每天都有很多人跳广场舞、唱歌、演奏各种乐器,很多社区和公益组织,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团体,开展各种文艺活动,老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

新闻推荐

华池县发展苗林产业助推脱贫增收

本报讯(通讯员张蕊娜)近年来,华池县把苗林培育作为兴林富民的重要产业来抓,利用全县荒地荒山进行苗林培育,发展以油松为主,国槐...

华池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华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