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人富 奏响乡村振新乐章

陇东报 2019-01-26 01:00 大字

本报记者 闫慧 实习生 米静

2018年,庆阳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谱写农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新篇章。目前,全市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0.62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21.4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9.25%,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获得感明显增强。

因地制宜选准致富产业

西峰区后官寨镇沟畎村是远近闻名的苹果专业村。春节临近,沟畎村的果库门前很是热闹,每天都有发往全国各地的苹果出库。

“今年大部分果子都卖掉了,剩下的这些赶春节前还能卖个好价钱。”沟畎村党支部书记郭玉强说。

沟畎村距离西峰城区8公里,西巴公路穿村而过,东邻南佐,西邻赵咀,南有白堡水坝,北有南小河沟,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668户2970人,贫困户25户120人,耕地面积5811亩。

2010年,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沟畎村确定了以“人上楼、坟下山、土地连成一整片、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整体目标,按照塬面果、沟边畜、山下林的发展思路,逐步推进以畜养果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一开始发展苹果产业受到很多阻力,当时地里种的都是庄稼,很多群众内心不接受这个东西,情绪比较大。后来,我们几个村干部一商量,带头把群众的土地流转过来,再成片成片的栽植果树,一点一点地推进。”郭玉强说。

如今的沟畎村家家都有果园,果树面积达到2800亩,基本达到了人均一亩,其中矮化示范园达1175亩。村上还组建了4个果产业合作社,并成立了“后官寨果品联合总社”,为入社果农提供从产到销的全方位服务,把当地苹果销往四川、贵州、江苏等地。

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沟畎村目前已经成立了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223户,建成千头育肥猪场、仔猪繁育场、万只蛋鸡场、百只养羊场各1处。投资500万元建成1800吨果蔬保鲜气调库12座,在塬边咀梢的养殖场配套建设600立方米沼气池3座,实现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沟畎村已经初步形成了“畜、沼、林、果”循环产业链。“我们把养殖场的肥料全部用在果园里,目的就是想做一个以畜养果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这些合作社把全村的人都带动起来了,村上未脱贫的只剩下6户,基本上都是兜底户。”

以前,村上有不少人都在外地打工,这几年开始陆陆续续返乡创业,在家栽苹果、搞养殖。春泰园农民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白维龙就是其中之一。

2011年,白维龙带着在外工作多年积累的资金回到村里创业,他先后流转160亩土地栽植苹果,又利用废弃窑庄建成占地20亩的生态养殖场,年养殖100多只羊,3000多只鸡。养殖产生的粪料再加工成有机肥用来栽种果树,不仅节约成本,果品质量也有很大提升。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已经有十几户农民走上了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致富路。

年轻人在产业发展中“唱主角”

瓦岗川,地处合水县板桥镇柳沟村,因川大沟深、外窄内宽形似瓦岗而得名。

“过去的瓦岗川穷就穷在路上,路不通,农作物拉不出去,连个媳妇都娶不进来。”现任柳沟村党支部书记赵天成已经担任村干部18年,这些年来让他感受最深的就是道路的变化给村庄带来发展机遇。

2013年,一条全长13公里的柏油路,打通了柳沟村与外界的联系。之后,在各级扶贫单位和扶贫项目的支持下,村里新修砂石路30公里,建起13座过水桥,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的问题,农机也开进了田间地头。原来只有9间土坯房的村部,重新修建了三层办公楼,以及活动广场、乡村舞台等。

柳沟村辖7个村民小组,408户1977人,总耕地面积4695亩,但是坡地、旱地、盐碱地较多,农田零散化、碎片化,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导致种植产业难以形成规模。

这两年,一部分农户靠种植水果玉米脱贫致富,每亩收入4000元左右;一部分农户靠养殖脱贫,全村养殖十几头牛的大户在10户左右,每户年收入过万元。

“受自然条件制约,村里的产业发展一直以来都很薄弱,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如今,村里的水、电、路都通了,条件改善了,产业发展就有了基础。村民心里都盘算着怎么把日子过好,以前来找我都是解决邻里纠纷、地界纠纷、婆媳纠纷这些事,现在来找我都是商量着如何脱贫,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增加收入。”赵天成说。

2016年,返乡青年王百林和封海芳夫妇下定决心在村里发展鹌鹑养殖,这在村里还是个新鲜事物,支持他们的人并不多。可是二人敢闯又敢拼,整理养殖房,自制养殖笼具,学习养殖技术,研究饲料配方,然后从陕西买回1万多只鹌鹑雏苗。经过一年的用心经营,夫妻俩当年就回了本,仅销售鹌鹑蛋这一项的利润就达到了8万元。

2018年,全市推行“331+”产业化扶贫模式,柳沟村的鹌鹑养殖成为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王百林和封海芳也成为致富带头人。他们成立的红土林鹌鹑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重新选址,建成了占地20亩的养殖基地,目前养殖鹌鹑4万余只,总投资651万元。

板桥镇三四类贫困户200户以带资入股的方式将每户1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200万元入股到合作社,托管经营,其他贫困户采取个人申请、自愿入股合作社,入股资金257万元,共计入股贫困户457户,入股资金457万元。2018年,贫困户户均分红500元,12个村集体分红4.57万元。

王百林告诉记者,今年打算将鹌鹑养殖规模扩大到20万只,每日出产新鲜鹌鹑蛋4000斤左右,这样就可以大批量销往宁夏、陕西等地,目前合作社还在准备申报“有机鹌鹑蛋”认证,“有机鹌鹑蛋的蛋白质、脂肪含量虽然与鸡蛋相当,但它所含的卵磷脂比鸡蛋要高得多,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价格也高。”

村党支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26岁那年,康正富不负重望,高票当选华池县城壕镇太阳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全县最年轻的村支书。

大学毕业后的康正富原本一直在外地打工,家中只有年迈的父母种着地。2009年,为了照顾父母,他决定返乡创业,带动农户搞养殖。

“那时候我们村可以说是相当落后,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山区还有一个组没有通上电,基础条件跟不上,更别说是发展产业了。农户要想卖些农产品,得用牲口驮上走十几里路到沿川的村子去,遇到商贩还好,遇不到就得把东西寄存在熟人家里。”康正富说。

201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前任老支书力荐康正富,希望这个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能带领乡亲们走上脱贫致富路。接过重任的康正富,满怀热忱地投身于这片广阔的农村天地。

他带领村干部争取扶贫项目,整合社会资源,修路建桥、通水通电、改造危房、植树造林、新建村部、美化亮化村庄,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的生活问题,也改善了村庄的环境面貌和基础设施。同时,借力“民企陇上行”行动,全村设施养殖棚圈达到123座,蔬菜大棚39座,种植、养殖贫困户户均一个棚圈。

在太阳村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村党支部、党员始终带头示范走在前,现在的村党支部班子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村干部平均年龄为38.5岁。

“新事物支部引领、难事情党员带头、有利益的事群众全体参与,形成这样的一个氛围,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康正富说。

每个干部心中都有一杆秤,不发展不行,怎么能让老百姓接受,这就要发挥支部的引领作用。

2018年,华池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突出党建服务引领作用,全面推行“村社合一”产业扶贫发展模式。以村“两委”领办、创办或入股新型村级合作经营组织为载体,推动基层党组织与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二为一。

太阳村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由村支书、第一书记、村主任、包村干部各入股10万元,组建富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试行“村社合一”产业发展。

村委会整合各类资金入股135万元,合作社入股40万元,120户贫困户共计入股120万元,总投资295万元。贫困户以土地、资金、饲草、劳务等各种方式入股,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三方按“1∶4∶5”配股分红。合作社签约中天羊业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化管理,推行“五统一”的标准化养殖。

富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期已新建羊棚4座1920平方米,饲草大棚2座780平方米,水电路配套设施完备,养殖湖羊315只。二期计划新建大棚5座,带动农户100户,基础母羊饲养量达到1500只,年出栏4000只,预计年收入达到400万元,农户养殖收入提高5000元。

目前,太阳村共有3个养殖合作社,2个苗林种植合作社,23个养殖大户,整体带动全村产业发展。2013年,太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3户545人,贫困发生率为57.98%,是城壕镇8个贫困村之一。经过8年时间的脱贫奋斗,太阳村累计脱贫104户44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53%。

新闻推荐

2018年全市知识 产权工作亮点频现

本报讯(记者马骁)2018年,全市知识产权工作按照“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总要求,启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

华池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华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