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科年逾古稀 痴心行医

陇东报 2019-01-08 09:24 大字

通讯员苟建龙

今年79岁高龄的高明科是华池县的一位退休老中医。在36年的从医生涯中,他医治了无数的患者,挽救了许多生命,先后获得过国家、省、市、县级奖励数十次。

荣誉的背后,一方面是高明科日复一日的积累,另一方面则是良好家风对他的耳濡目染。从他的爷爷高国义起,三辈人都是共产党员,他的父亲高隆清在1943年被边区政府授予“劳动英雄”称号,在延安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解放后更是受到几代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高明科从小就受到父亲严格的教导,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遗憾的是,由于家境贫寒,高明科初中没能读完就回家参加劳动。1959年,19岁的高明科被保送到庆阳师范就读。一年后,大饥荒爆发,高明科不得不再一次放弃学业,求学的梦又化为泡影。

上世纪60年代初期,物资极度匮乏,缺医少药,懂医会治病的医生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期间,高明科眼睁睁地看着村上两户的孩子因为得病无人会医治而死在炕头上。这两个孩子生命的消逝深深地刺痛了高明科的心,他便立志要学医,要用自己的力量挽救更多人的生命。1962年,在父亲的支持下他走进了马河医疗保健站,从一名抓药员干起,跟从医疗保健站唯一的一位医生学习医术。他虚心求教,认真研读医学书籍,搜集民间土单方,很快入行。

1964年,马河地区爆发流行性麻疹,三天之内一户人家失去了两个孩子,地、县、乡三级医疗团队进驻马河开展麻疹病防治。在那半年时间里,高明科几乎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他一边协助外来医疗团队开展救治,一边向外来专家请教,边学习边实践,半年时间里他记了厚厚的9本笔记,硬是把自己打造成为一名能单独行医的合格医生。诊所缺医少药,他带领站上4位赤脚医生白天看病,晚上挖窑洞搞建设。他背着干粮到宁县等地采药子学技术种植药材达20多亩30多种,自己制药,不仅满足了医疗站需要还有余药出售。在高明科的努力下,1970年马河医疗保健站不仅解决了资金、药源不足的困难,还实现了为群众免费治疗的目标,只要是马河籍的村民看病吃药费用一律全免。

1971年,高明科作为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被推荐到兰州医学院深造。在兰州医学院学习的三年里,高明科如饥似渴地学习,常常起早贪黑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所有的医学课程。在他上大学的第一年,家中突然传来父亲得了脑溢血偏瘫卧床的消息,他便及时向自己的老师请教这一病症的疗法;每个寒暑假,他便回家亲自给父亲治疗。由于高明科勤奋好学,毕业成绩优异,校党委决定让高明科留校任教,但他婉言拒绝了。他向院系党组递交了“重回山区,为家乡人民治病”的申请。高明科说:“当初在欢送工农兵子弟上大学深造的大会上,我戴着大红花向乡亲们发誓,要学成归来,否则,我对不起家乡的父老乡亲。”

1974年,学成归来的高明科放弃了留在县城的机会,向党组织递交了“不当干部当农民,不拿工资挣工分,扎根山区一辈子”的申请书,华池县委批准了他的请求,并召开大会,欢送他重返马河医疗保健站。1982年,李良子卫生院筹建工作开始,组织任命高明科担任李良子卫生院院长。高明科说:“当时上级拨款只有1.5万元,为了省钱,我就带着全院的工作人员义务当小工,刷油漆,栽花种草,所有我们能干的事全都自己干。”凭借1.5万元钱和夜以继日的劳动,高明科带领同事建起了拥有7间瓦房、3间伙房的李良子卫生院。

直到1998年退休时,高明科依然扎根在基层卫生院。如今,高明科虽然退休了,但他行医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竭尽能力,给需要帮助的人带去希望。”

新闻推荐

华池县 种植中药材5万亩产值上亿元

本报讯(通讯员苟建龙)华池县中药材种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有2672户...

华池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华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