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让传统工艺再绽光华 庆阳香包刺绣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文/图本报记者焦敏龙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公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庆阳香包绣制技艺和庆阳剪纸技艺入选。消息传出后,庆阳市香包刺绣产业从业者普遍认为,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有助于带动庆阳香包绣制技艺振兴和行业发展。
2002年以来,庆阳市已连续成功举办15届香包民俗文化节。借助节会的举办,庆阳香包不仅绣出了大“钱”景,还闯出了大市场。但香包刺绣文化产业在逐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同时,仍然面临着设计人才缺乏、行业内部发展不均衡和生产性保护困难等问题。
创新产品设计人才是关键
香包是庆阳一种民俗手工艺品,又称“绌绌”。妇女绣制香包、男女老少佩戴香包的历史十分久远,具体起始时间已不可考。《黄帝内经》有记载:岐伯曾佩戴内包草药的“香包”防疫驱毒,由此表明,庆阳人佩戴的习惯古已有之。2001年,考古专家曾在华池县双塔寺内发现一枚香包,据考证,距今至少有800多年历史。
今年57岁的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村民左焕茸从事香包绣制时间已超过30年。她从小受祖母和姑姑耳濡目染,擅长陇绣技艺。2005年,她注册成立了庆阳群英香包有限公司,不仅自己绣香包,还把手艺传授给全镇及周边区域的下岗女工、农村妇女、残疾女性。至今,她教出来的500多名学徒中,已有许多人自立门户开店卖香包致富。
走进庆阳群英香包有限公司,店铺内挂满了各种做工精巧的香包刺绣产品。左焕茸与刺绣女工们围坐在一起,一针一线地为第十六届庆阳端午民俗文化节的展销赶制绣品。针线在左焕茸灵巧的双手中翻飞,彩色的丝线被绣成一幅幅形象逼真的绣品。
近几年,左焕茸把产品定位对准大众市场,以花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风云等为香包刺绣的题材,在用料上改良过去传统的高档绸缎,以质地绵软的棉麻作材料;在色彩上大胆创新,突破了以红、黄、绿为主色调的传统用色,使用柔和色调的布料,减少艳丽色彩的视觉冲击,使绣品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她介绍,尽管自己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带领着一批又一批农村妇女从事香包生产,但主要都以初加工为主,设计、构图、销售专业人才队伍缺乏。
“做陇绣必须坐得住、耐得下性子,如果静不下心,绣出来的产品就没有灵气。作为民营企业,我们这个平台很难招聘到高等院校毕业的设计人才和对外商务人才。”左焕茸认为,从事新产品研发的创意人才、市场营销及企业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已成了制约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记者从市文广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有各类民俗文化企业200多家,民俗文化产品20多个大类5000多品种,全市民间艺术大师1061名,其中:国家级125名、省级477名、市级459名;非遗传承人898名,其中: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传承人62名、市级传承人151名、县(区)级传承人681名。“目前,全市香包刺绣产业从业人员普遍年龄结构偏大,产业发展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窘境,特别是刺绣人才断档、后继乏人的问题非常突出。”市文广局产业科科长陈亮洲说。
小香包闯市场合作才能共赢
走进西峰区锦绣坊民俗文化街的庆阳绣韵文化传播公司,大小不一的荷包、草药香扑鼻的靠枕、色彩艳丽的花灯、憨态可掬的小毛驴……琳琅满目的香包摆满了各个展柜。2006年,负责人赵丽琚因为挚爱香包刺绣技艺,注册成立了这间公司。
十多年来,为了把香包卖出去,她积极参加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等组织举办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跟着庆阳市的香包、剪纸老艺人们学习不同的制作技艺、设计理念和经营模式。但因为香包手工绣制费时耗力,加之人手不足,学徒工难培养,综合经济效益考虑,她购置了刺绣机器,以小作坊生产为主,批量生产研发福娃、福袋等机绣产品。
在赵丽琚看来,尽管机绣产品生产效率高,但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香包产品靠“薄利多销”实现经济效益远远不够。要想赢得市场,应按照规范的生产工艺和高标准的质量要求精益求精进行创作。而纯手工制作的香包精品必须不断创新设计理念,才能体现其附加值。“和老一辈艺人相比,自己在民俗产品制作技艺上,还存在很大差距,今后还需要在选材用料、外观设计等方面静心沉淀,好好下工夫。”
这两年,她越来越发现,随着全市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共享市场这块“蛋糕”的企业越来越多,一些龙头企业凭借优质的手工刺绣产品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但多数香包小微企业仍然主要借助机绣制品开展销售,在走市场、跑订单方面各自为战、单打独斗。
据统计,目前,庆阳市共有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200多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7家,拥有“互联网+”文
化产品电商销售平台12家,在阿联酋迪拜、白俄罗斯、马来西亚及国内一线城市设立营销窗口48个,国家文化产业非遗示范基地2个。
记者从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协会了解到,尽管香包企业数量众多,但越来越多的香包刺绣文化企业出于经济效益考虑,以小作坊式机绣生产为主要经营业务。而许多企业因大批量生产而导致存货积压,且同质化的产品品质难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发展之路步履维艰,甚至一些企业已转型开展其他经营业务。
陈亮洲介绍,目前,庆阳市民俗文化企业中骨干文化企业数量少,小型企业比重大,生产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各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区)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水平差距较大。从整体上看,各企业普遍缺乏有竞争力的市场营销网络,对于全国大中城市的中心市场和区域专业市场主导与辐射作用发挥不强。
“香包刺绣文化企业的发展,对于助推全市经济发展,尤其是吸纳就业等方面至关重要。各文化企业间亟须集群合力,抱团发展,才能以高效率实现与文化产品的无缝对接与创新生产。”陈亮洲说。
传承非遗文化亟须生产性保护
近年来,庆阳市在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和产品研发优势,连续5年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每年研发民俗文化新产品50余件;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庆阳香包创意设计大赛,评出庆阳香包创意设计奖52个;成立了专门从事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的设计研发工作的庆阳民俗艺术研究中心。
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产品虽有众多精品佳作,但繁荣之外,仍然存在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来自浙江义乌等地市场经流水线生产、机械化制作的香包大批量流入庆阳市场,批发销售外地香包已经是庆阳香包刺绣业界“公开的秘密”。
记者了解到,在历年的香包节会现场,尽管展棚内外游客众多,但不乏一些游客在香包展棚前驻足时,走进去瞅几眼,摸一摸展品,或拍一拍照片,虽然普遍认为“图案绣得好看”,但许多人逛完后却都“两手空空”,依然找不到自己心仪的香包产品。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我感觉展棚里的绝大多数香包都是用机器批量生产出来的,虽然表面看上去很花哨,但是缺少了一种神韵。”
担任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协会会长的庆阳凌云服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峰介绍,这些外地产品以低廉的价位冲击着本地手工刺绣产品市场,同质化的抄袭生产已将许多香包刺绣产品原件改得面目全非,毫无美感可言,让原本工艺考究、极具审美价值的庆阳香包刺绣品受到日益严重的负面冲击。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近两年,庆阳凌云服饰集团、庆阳岐黄文化传播公司、甘肃省龙影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先后组建了各自的研发队伍,设计研发具有庆阳本土文化内涵、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200多件。这些龙头企业陆续为其成功注册国家证明商标、甘肃著名商标30个,岐黄、岐伯药枕、轩辕、巧儿、龙影、红凤蝶、义渠戎国等品牌开始在国内独占鳌头。
谈到庆阳香包刺绣产业未来的发展之路,张志峰表示,庆阳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产业聚集,如果一味用机器批量加工生产,过度追求数量规模,忽视了质量,势必造成民俗文化产品的品种单一和市场的“散、乱”局面。长此以往,传统民俗手工艺极有可能在冲击中被埋没,陇绣的艺术价值无法真正融入产品中。“民俗产品要以文化体裁为依托,融入技艺手法来进行表现,在走市场时予以足够的生产性保护。只有这样,民间手工艺品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承得更久远。”张志峰说。
新闻推荐
记者高于婷近日,庆阳市国营华池林业总场山庄林场被中国林场协会授予2017年度“全国十佳林场”称号,这也是本次评选中甘肃省...
华池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华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