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 “精神扶贫”提升群众自主发展信心

陇东报 2019-12-07 00:50 大字

本报讯(记者李兆奎 通讯员张关宏)合水县在脱贫攻坚中大力实施“精神扶贫工程”,将政府、组织、企业等各种资源有效整合,通过邀请专家到村开办田间课堂,现场进行产业实用技术培训,让贫困户有一技之长,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引导并消除等、靠、要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太莪乡邢家坪村村民张维军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张维军是一个热心肠人,在村民眼里很勤快但就是日子过不到前面去。驻村工作队在走访中了解到张维军以前养过黄牛,因为技术匮乏而失败。

2014年,县农牧局在太莪乡举办养殖技术培训,张维军报名参加。后来,在县、乡、村三级多次动员帮助下,他用学到的养殖技术走上养牛致富路。如今,张维军的黄牛养殖场,牛存栏48头,年稳定收入达5万余元,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太莪乡北掌村原来无主导产业。今年,太莪乡确定在全村大力发展特色果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但在流转土地栽植矮化密植果树的过程中,由于村民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意识淡薄等因素,很多农户不愿流转土地,觉得矮化果园没有前景。“针对类似情况,村‘两委’启用‘533’村级民主管理机制,让5类代表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工作才得到突破。”北掌村党支部书记王治奇介绍,“533”村级民主管理机制就是户族代表、两代表一委员、村两委委员、致富能人、群众代表等5类代表人员直接参与,党支部领导、村委会、村民监督委员会等村3委负责组织实施,每项决策前后进行3次公开。

结合“一户一策”精准脱贫的要求,合水县将“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相结合,“一村一品”和“一户一策”相结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有什么困难就解决什么困难”的原则,因户分别对待,针对贫困户家庭特点,切实解决没有劳动力怎么办,有劳动力没有技术怎么办,因学因病享受各类政策补贴全不全,靠什么增收、培育什么产业等实际问题,分类实施脱贫计划。

对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全额兜底;对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人员,通过社保兜底脱贫;对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和有发展种植养殖条件的贫困群众,按照养牛、毛驴、湖羊补助4500元,养猪补助2600元,养鸡补助2000元,板蓝根、黄芪等中药材每亩补助50-500元,栽植花椒树每亩补助300元,栽植黄花菜每亩补助600元,种植甜玉米每亩补助500元,新建钢架蔬菜大棚每座补助1.5万元,果树栽植每亩补助2000元等产业奖补政策,帮助培育优势产业;对居住环境恶劣的贫困人口,通过扶贫生态移民,将适合搬迁的贫困农户向乡镇和县城规划区、经济开发区、特色小城镇及旅游区进行移民,通过产城互动,创造岗位,提高贫困户收入。

合水县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精神扶贫宣讲教育、“面对面”“心连心”对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戏送图书送作品等活动,满足贫困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教育引导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在转变观念中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增强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信心,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新闻推荐

以问题整改惠民生促发展

(上接1版)特别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合水县多方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围绕为企业及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目标,实现让“数据多跑...

合水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合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