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看庆阳系列报道之五 从一副对联看合水棚户区改造

甘肃经济日报 2019-10-10 00:56 大字

合水县城全景

本报记者欧阳文全 贾治堂刘华东

合水县城居民杨杰的新楼房上至今贴着一副对联:“不忘初心为百姓,安得广厦俱欢颜。”

杨杰说,2018年,他所住的食品厂片区得到了拆迁,全家人高兴得一夜未合眼。“食品厂片区原来是一个大杂院,住着100多户居民,房子是上个世纪80年代造的安架房,雨天漏雨,冬天漏风,年久失修,大杂院里没有厕所,无下水道,群众的居住条件很差。”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搬出棚户区!”早在四年前,合水县委、县政府就下定决心,调动行政和社会资源,借助市场力量,开始了合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合水县县长沈文祥说,合水县抓住了国家棚户区改造的最大政策红利,从2015年开始,筹集贷款资金28.25亿元,改造旧城和实施棚户区改造。不仅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还盘活了土地3600余亩,为合水县加快城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9月7日,杨杰正在家修理花草,见到记者情不自禁地打开了话匣子。“住了十几年的老房子,以为一辈子还要住在这里,现在多亏了政府,让我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改造对我们棚户区居民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县上的补偿政策和其他周边县区相比更加优惠,当时我带头主动拆迁,还动员周边邻居积极参与拆迁。”

搬离前,杨杰和妻子在老房子前留影纪念。杨杰原本在新民西路棚户区内,这次征收他们住了十几年的老房子,他们将搬进120平方米三室一厅的房子。对未来他们充满了期待。

李晓英原来住在80年代的安架房里,棚户区改造时,货币补偿了37万元,花了27万元在荣发花园买了一套新楼房,剩余钱还买了一辆小车。李晓英高兴地说:“能住上新房完全得益于政府的房改政策,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

杨杰和李晓英的情况在合水并不只是个例。由于历史原因,合水县城部分地区房屋破旧,防灾减灾能力严重不足,这不仅难以融入合水县城市建设,也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实际问题。

李晓英回忆,北头村作为合水县主城区的城中村,村内楼宇破旧密集,房屋大多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房屋密集,十分零乱,各类线路密如蜘蛛网,部分村道路面宽度不足2米,居住条件拥挤,道路泥泞,楼道狭窄,出行不便。因此,“搬离棚户区、住上新房”早已成为居民最大的梦想。

合水县委书记解平提出:告别旧宅,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是棚改区居民几代人的梦想,更是老百姓多年的夙愿,也是完善合水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客观要求,要聚力民生建设,更大程度提高老百姓福祉。

合水棚户区改造的确是一次密切干群关系的实践。

棚户区改造之初,群众既盼又怕:盼的是早日搬出棚户区,怕的是住不上楼、住不起楼。为此,合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情系困难群众,把棚改当成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拆迁中,合水县提倡“盘腿工作法”:走进千家万户,手拉手盘腿坐在炕头上,说尽千言万语,发动千丝万缕的关系做工作。主要领导、包片领导干部到一些困难群众家中,听困难、讲政策,让合水最大的棚户区顺利完成动迁。

拆迁是基层最难的工作,也是最大的民生。阳光征收让利于民是根本。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合水县充分体现惠民利民的正确导向。在阳光征收上,合水县创新提出“8541”工作方式,按照“八步流程”、坚持“五榜公示”、落实“广、快、准、严”四字方针、实行“一把尺子量到底”,即成立机构、召开大会宣传、制定征迁方案、入户征求意见、及时发布公告、入户调查摸底、组织开展征迁、制定建议规划八步流程;调查摸底情况、协议签订情况、补偿兑现情况、征迁奖励情况、工作进展情况五榜公示。

沈文祥告诉记者,棚改工作是全县重中之重,为此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工作中特别注重两条:一是把宣传动员、政策解惑等思想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提高大家支持棚改的积极性和配合度;二是把棚改工作与打击违章建筑相结合,公平公正,天下一把尺子,让利于老百姓,以情感人。(转6版)

新闻推荐

走出大山放飞梦想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富贵“通过参加夏令营活动,深切感受到了祖国母亲的辉煌成就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我要把所见所闻...

合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水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