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帮困难者重拾生活勇气
本报记者 魏博庆 见习记者 南力
“40年来,社会救助资金标准越来越高,救助范围越来越广,社会救助给予了很多困难者继续前行的力量。”在合水县民政局从事民政工作14年的王彦峰说,现在需要救助的对象正在逐年减少,说明大家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在王彦峰的印象中,1980年前后,每个乡镇都设有救助站,生活确实困难或遇到突发性困难的群众可以去申领,而用来解决困难群众燃眉之急的救济款,每人每次只有10元钱。
“那时候,群众生活普遍比较困难,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别低,一遇到什么突发事故,就面临着如何生存的问题。”王彦峰说,虽然救济款的资金少,但群众的需求度很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民政救助的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到了2000年,社会救助的内容开始有了灾民建房补贴,额度在1000元至3000元,救济款的标准也涨到了50元至100元。
进入新世纪,王彦峰在工作中经常和群众打交道,他发现群众的思想观念已经从“如何满足温饱”变为“怎么把日子过好”。
“2008年是特殊的一年,因为‘5·12’地震,民政救助的力度空前加大,救助资金的标准也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王彦峰说,那一年,合水县发放的灾民建房补助资金达80万元,救灾棉衣棉被、衣物等1万多件,救助人数达到了2.4万人。
2010年以后,社会救助内容逐步把对孤儿、困难老人、残疾人的救助和临时救助等纳入其中,加上原来的农村低保、五保、城市低保等,救助的范围更大了。
改革开放的40年,是国家发展日新月异的40年,每一个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都在提高,而社会救助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政救助工作是老百姓基本生活的保障,是国家让老百姓获得幸福感的有力抓手。”王彦峰说,“就是要通过社会救助,让那些因为暂时性困难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重新拾起生活的勇气,继续前行。”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谢丽娜)大雪过后气温骤降,在合水县店子乡吕家岘子村光伏发电站,工人在做并网前的各项调试工作。据悉,该工程的组...
合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合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