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 告别窑洞教室 迎来互联时代

陇东报 2018-12-16 01:00 大字

本报记者 魏博庆 何强

日前,记者跟随合水县肖咀乡梅寨子村寨子小学校长刘荣,来到寨子小学。从一间教室的窗子外向里看去,记者看到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背诵着古诗词,一人一桌,坐得整整齐齐。此时的室外温度已经是零摄氏度以下,然而寒冷并没有影响到教室内的学生学习。

“我上学的时候,学校的环境可没这么好。”刘荣回忆说,他上学的时候,学校的教室还是土窑洞,地也是土地,3个学生挤在一条长木凳上学习,常常会因为“地盘”不够而发生口角。

冬天算是最难熬的季节了,每当寒冷袭来时,教室中间位置用土基子砌的火炉“竭尽全力”散发着热量,但还是“杯水车薪”。因为这种土火炉没有烟筒,教室里总是烟雾弥漫。随着天气一天天变冷,土火炉的供热范围似乎也在变小,范围之外的同学只能靠“摩拳擦掌”来缓解寒冷。

1985年以后,条件好一点的学校,教室已经搬到了平房里,也用上了铁火炉,铁火炉的散热比土火炉好了许多,让供热范围扩大了不少。此时,刘荣升入初中。虽然他距离火炉不是很近,但入冬前母亲用新棉花给他缝制的棉衣棉裤,加上火炉里透出来的些许温度,他已经不会再像上小学时,因为手太冷而不敢拿笔了。

后来,教室里又配备了一些新课桌,改变了学生们蹲着学习的命运,原来充当课桌的长木凳算是真正发挥了供人坐的作用。但这时候仍然需要3个学生挤在一张桌子上学习。

1995年完成学业后,刘荣去宁县一所小学当了老师,也亲历了改革开放后,发生在学校里的一切变化。“教室的地被硬化了,门窗都换成了铁的,教室光线好了很多,学生每两人坐一张桌子。”刘荣说,“校园环境的变化,给老师教学上也增添了不少信心。”

“现在,给学生讲我上学时候的艰苦条件,他们都不能理解,觉得在编故事骗他们。”刘荣说,这两年在“全面改薄”政策实施下,寨子小学在教学上实现了现代化,有了多媒体教室和互联网、图书馆,冬季采用的是集中供暖,学生学习也实现了单人单桌,教室里干净整洁,学习环境越来越好了。

新闻推荐

合水县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本报讯(通讯员贺强)近日,笔者走进合水县税务局办税服务大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给来纳税的群众办理业务。“以前缴纳各项税款,要...

合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合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