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丑寨村 苹果展笑颜果农乐开花
开栏语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当秋天的风再次让我们脚下这片黄土大塬变得色彩斑斓时,空气里弥漫着成熟和收获的味道,田野里到处是农民忙碌收获的身影。今年9月23日,农历秋分,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日起,本报开设“丰收一线”栏目,带您领略庆阳大地的丰收景象,和全市广大农民一起晒丰收、道丰收、享丰收、感丰收、庆丰收,充分展示庆阳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农民的伟大创造,展现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凝聚起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本报实习生 路世玲 记者 李馨怡
“地上湿滑,大家站在梯子上一定要注意安全。”9月21日,记者来到合水县吉岘乡丑寨村村民朱富刚家,在院子围墙北侧的果园里,朱富刚夫妇正在和三名村民给苹果摘套袋。
看见有客人来,朱富刚赶快从梯子上下来,只见他身着一件灰色发白外套,鞋子上沾满了泥土,脸上却洋溢着难掩的喜悦。“我们家果园主要品种是红富士,今年苹果色泽鲜艳,皮薄甜脆。”朱富刚忙向记者介绍自家的苹果。
朱富刚经营果园还得从15年前说起,当时他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主要靠5亩农田,农闲时就在外务工,三个孩子还在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说起以前的苦日子,朱富刚的妻子魏淑珍感慨道:“要想家里的日子有起色,必须寻找其他出路。”于是,朱富刚便和妻子开始盘算着到底种什么好。
看到邻居栽植的苹果树初见效益,朱富刚便萌生了经营果园的想法。回家和妻子商量后,他们决定将自家的地全部栽上苹果。2003年,朱富刚从合水县固城乡买回200多株苹果苗栽植,最终有160株优质幼苗成活。为了保证幼苗的成活率,朱富刚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一边学习苹果栽植技术一边打理果园。
从2006年开始,朱富刚家的果园开始挂果了。到2010年就有了较好的收益,苹果产量达到了2万斤,每斤售价在2.3元到3元之间,每年的收入有6万多元,除去施肥、人工采摘的费用,净收入在3万元以上。
“我们村上的苹果都不用自己拉出去卖,有专门的销售代办机构联系收购商,苹果摘袋后,代办人员带收购商前来订货,等苹果成熟了就到果园来拉运。”朱富刚介绍,他家的苹果全部销往外地,其中销往广州的量最大,还与温州的收购商达成了长期合作关系,苹果不愁卖。
如今,朱富刚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自己的果园里,三个孩子工作的工作,上大学的上大学,日子就跟这苹果一样,越来越红火。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何强在合水县太莪乡,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雷改莲,她的事迹传遍十里八乡,广为人知。她勤劳致富,二十多年如一日,无微...
合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