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点拨”谋发展 农业农村现生机 合水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李兆奎 通讯员 张永华 谢丽娜
初秋,行走在合水县的阡陌山野,层层叠叠的梯田,长势喜人的蔬菜,四通八达的道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一派生机盎然。
2000年,合水县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连片开发、规模治理的要求,使昔日的低产地变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水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呈现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的喜人景象。
板桥镇是合水县第二大镇,当地产的白黄瓜、甜瓜、苹果远近闻名。但在很长一个时期,惯有的春旱使板桥特产大量减产,农民入不敷出。为此,2011年,合水县农业综合开发把板桥镇列为土地治理项目区,累计投入农发资金2296万元,改善项目区内各项农业基础设施。曾经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平坦的田间砂石路,大型农业机械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塬面上自来水直接送到水缸边,川区群众小电井配套了专用电源。近2万亩中低产田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妙手点拨”下,变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使农用机械有了用武之地。对此,合水县蒿咀铺乡张举塬村村主任王志强深有感触,他说:“以前,地不平、路不通,只能用牛耕地,一个人一天连一亩地都耕不完,现在一个人一天可耕十多亩地。”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了出来,为实现劳务输出和从事其它产业开发提供了劳力保证,农村经济活跃了,农民的“钱袋子”自然也就鼓了起来。
太白镇地处子午岭林区腹地,森林覆盖率达81.5%,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前几年,水稻亩产低、耕作繁杂,多数人不愿耕种水田,大面积的水田被荒废。合水县针对这一现状,先后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999.6万元,通过滩、水、田、路、林的综合治理,建成合水县太白镇水稻基地5000亩,建成调蓄水库1座、拦河坝4座,衬砌供水渠道24公里,修建田间道路19公里,引进推广水稻新品种16个1400亩。经测算,经过农发项目滩涂地改造后的水稻基地,亩均增收130公斤,项目区群众人均可增加收入860元。
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合水县结合项目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土壤等实际,提出了“塬面苹果黄花、川区特色瓜菜、林缘种草养畜”的发展思路,以苹果、黄花、瓜菜、苗林、养殖等特色产业为重点,积极帮助群众打造支柱产业。
目前,以何家畔塬、西华池塬、店子塬、肖咀塬、太白坳塬、定祥塬等“六大塬面”为重点,合水县已形成万亩乡镇9个、千亩村54个的苹果优势产区,全县苹果面积达28万亩,苹果年产量达15万吨,年实现产值7亿元,建成国家级苹果标准化示范园1处、省级标准化示范园13处,有果农合作组织23个,会员2500人,有3万多农户靠苹果产业走上了致富之路。在川区,以固城川、县川、马莲河川为主的设施蔬菜特色产业区,瓜菜种植总面积达到12.8万亩,全县农民人均蔬菜占有量935公斤,人均蔬菜纯收入484.8元。
项目区农业综合效益逐步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据统计,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成功实施,合水县扩大良种种植面积19.46万亩,新增农业总产值9652万元,农民新增纯收入总额5298万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何强通讯员王田老城镇牧家沟村是合水县主要的瓜菜生产基地,种植的黄瓤西瓜现已上市,尽管该品种西瓜个头较小,但因其...
合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合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