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福“领头雁”有了“新产业”

陇东报 2018-06-11 01:04 大字

■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何强

5月17日清早,五点刚过,徐家福和儿子一块心急火燎地来到鱼塘。“昨天天气闷热,鱼供氧不足,我们马上要往鱼塘里安装供氧设备,要不损失就大了。”儿老徐并没有止步,期间还经营过蔬菜大棚,虽说没有赚钱,但对他今后的“折腾”积累了经验。2015年,儿子徐红星从天津打工回来,打算在村里发展,他把眼光落在了村里一块渗泉水的撂荒地里。“这片撂荒地是工程上挖沙子留下的大坑,而且有地下水,是建鱼塘的好地方,工程量小不说,离家也近,我一狠心,把18亩地都承包了下来,一年的租金是3600元,承包10年。”徐红星告诉记者。

老徐家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把沙坑简单整理,投入鱼苗,进行粗放式经营,收益也会很不错。随着鱼苗入塘,由于技术跟不上,第一年老徐家损失了几万元。在儿子徐红星筹建新房的节骨眼上,政策扶持他们家易地搬迁建了7间新房,经管鱼塘和果园更方便了。

今年初,徐红星开始外出学习养鱼子徐红星指着漂浮在水面上的几条鱼不无遗憾地说:“眼看鱼塘的大鱼就要见效了,没想到鱼越大越不好养了。”

徐家福今年72岁,是合水县固城乡王昌寺村人,村里人都叫他老徐。叫老徐,不仅是因为他年龄大,还有一层原因,他是村里发展产业的“领头雁”,村里人都佩服他。

老徐从1982年开始务弄果园,开始只有半亩,现在有7亩多。“刚开始家里住在半山坡的窑洞里,都是山地,年年干旱,苹果没有水分,吃起来涩涩的,不好吃。”老徐回忆说,2010年,他们搬离了居住了四代人的窑洞,把原先的苹果树从半山上移栽到川台地上,还扩大了规模,卖得最好的一年毛收入达9万多元。从那一年开始,在老徐的带动下,村里的苹果园面积很快增至700多亩。

技术,加强与周边养鱼人的交流,老徐的孙女也在网上查找各种养鱼技术,及时反馈给家里。“这一茬的鱼苗基本长大了,大小不太均匀,销路不是太好,但也开始见回头钱了。”老徐说,“技术真的很重要,不管是务果园、种植蔬菜大棚,还是现在的养鱼,都缺不了技术。”

从半亩苹果树到7亩,从搞蔬菜大棚到养鱼,从窑洞住进新房,老徐家的日子在“折腾”中渐渐见好。“现在政策这么好,趁我还能干动,一定要苦干实干好好干,把家里的光景过好。”老徐说。

新闻推荐

黄河象化石的发现与勘查

编者按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骨骼化石标本,这就是著名的黄河剑齿象骨骼化石。这具大象骨骼化石身长...

合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合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