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寺村“三变”拓宽产业扶贫路 农民挣钱有门路

陇东报 2018-06-11 01:04 大字

(上接1版)新产业在逐渐形成,老产业也在不断壮大。

王昌寺村大多数农户家中都栽有苹果树,少则一二亩多则六七亩,苹果产业一度是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但长期以来,农户缺少技术,果园管理粗放,相互间“各自为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已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

邓玉海是王昌寺村较早一批栽植苹果树的人,自家的5亩果园管理得井井有条,他告诉记者:“近年来,村上修通了田间地头的路,大型机械都能轻松进来,修剪果树、运送苹果方便了许多。还修建了灌溉用的水渠,浇果树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三变”改革以来,王昌寺村整合资源、盘活资金,大力实施老果园标准化提升改造,积极谋划成立果业合作社,努力让苹果产业焕发“第二春”。

蔬菜、苹果、乡村旅游三大产业撑起了王昌寺村的集体经济。杨平洲认为:“集体经济壮大了,村上有钱了,村里的发展就会有更多底气。”

农闲时节,王昌寺村村民朱海燕却没有闲着,除了照料双目失明的公公之外,还忙着在村里的盛强蔬菜合作社打零工。“一个月至少也能挣1000元,多了能挣2000多元哩!”这位中年妇女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家也顾了,钱也挣了,还学到了技术,过几年我打算自己承包大棚种蔬菜。”她坚信,种大棚蔬菜可以让这个小家庭摆脱贫困走上富足。

“我把自家的几亩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一年四季都在合作社干活,每天有100块的工资,带孙子读书、挣钱两不误。”在盛强蔬菜合作社务工的杨占涛说,自己也算在家门口有了一份务工收入。

今年42岁的赵军峰,原来一直在外打工,一年四季东奔西跑,收入也不高,去年他把自家全部耕地流转给了盛强蔬菜合作社,现在他和妻子都在合作社和生态农谷打工,除了打工收入还可享受股份分红。“以前出去打零工,在外吃住开销大,一年下来也就收入七八千元。如今,在村里的合作社和生态农谷打工,我们两口子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元,还可以照顾孩子和老人。”

“我们村积极推进土地资源向园区、产业集中,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民股权和股金,让农民在收取租金和参与企业分红中实现股权收益。”杨平洲介绍,“在劳务用工方面,合作社和生态农谷优先安排失地农民,从今年4月份开始,两家企业每天用工量在110人左右,群众劳务收入年均在5000元以上,实现了群众挣钱有门路。”

脱贫致富有希望

“农民变股东,坐着都有钱,我对合作社发展产业充满了信心。”拿到分红后,贫困户杨立成心里乐开了花。

王昌寺村是合水县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虽然合固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但之前富民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脱贫之路到底怎么走?还得握指成拳,发展特色产业。”杨平洲说,王昌寺村的蜕变始于2016年。

那一年,村集体流转村民耕地2000亩、山地1万亩,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江苏省南通广蔬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陕西联庄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了合水县盛强蔬菜农民合作社和合水县驿臻农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以资源优势和产业禀赋为基础,以“三变”改革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和乡村旅游,村民通过土地租金、合作社分红、基础设施入股分红、就地务工等渠道稳定增收。

徐小鹏说,短短两三年,王昌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的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

在“三变”改革探索中,王昌寺村采取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提高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农民也实现了产业工人和股东的华丽转身。“三变”改革不仅改变了王昌寺村的面貌,也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如今,王昌寺村这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发展高原夏菜、乡村旅游,留住了青山,建起了美丽家园,也通过“三变”改革,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新闻推荐

合水县简化流程推动不动产登记工作

■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何强本报讯今年以来,合水县在推动不动产登记工作中,紧紧围绕政府“放管服”改革、加强作风建设,严格...

合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