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重中之重
■本报特约评论员李军
日前,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庆阳市调研脱贫攻坚时指出:“要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明确主攻方向;多管齐下引进种子种畜,确保产业发展所需;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增强产业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关键时期,必须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于找准扶贫产业。庆阳市探索出的“331+”产业扶贫模式,坚持“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原则,改造传统产业结构,让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每一个贫困户都有发展的产业,实现了群众脱贫致富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相比于送钱送物的救济式扶贫,“授之以渔”的开发式产业扶贫,让“农户、企业、市场”每个细胞得以激活,经济效益和带动效益也更明显。但也有一些地方,产业扶贫出现“跑偏”的现象,有的引进来的项目,群众参与度不高;有的产业对市场预判不足,经受不住市场考验等。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对贫困户产业分析不精准。
因地制宜是产业扶贫的关键。要摸透村情、乡情、县情,了解和把握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市场容量、上下游产业等因素,只有掌握本地的特色与优势,才能让扶贫产业真正根植于区域资源优势。西峰区发展苹果产业,捧起了致富的“金饭碗”、合水县依托苗林产业,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了“摇钱树”、环县推进中药材、小杂粮产业,在干旱山区亮起脱贫的新曙光……近年来,这些地方紧扣“脱贫、优势、特色、持久”探索创新,蹚出了一条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强、贫困农户增收可持续的产业脱贫道路。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了群众增收,成为精准脱贫的源头活水,经验值得推广。
产业扶贫,还要充分体现并突出“产业+龙头+扶贫”的内涵,没有龙头就没有市场,就没有价值链。因此,推进产业扶贫,要重视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要创新机制,鼓励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
新闻推荐
■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焦敏龙走进合水县何家畔镇赵楼子村的利丰专业合作社,30多亩的土地种满了苹果树。2014年,时年35岁的...
合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合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