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爱老拆危窑敬老发倡议 合水县何家畔镇“重孝道、传家风、暖亲情”实录

甘肃经济日报 2017-12-07 09:26 大字

本报记者张文智通讯员李兆奎张关宏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快,独居老人越来越多。在农村,有这样一些现象:儿子住新房,老人住旧房,甚至危房;儿子生活富裕,老人生活艰难……

为了让老人搬出危房,住进新居,合水县何家畔镇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倡导敬老爱老新风尚,全面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

“强拆”为民情怀温暖老人心

近日,记者在何家畔镇显头村显头组看到,一辆大铲车正挥动着铲臂,清理着一户群众家已经裂缝的土窑洞。

铲车正在“强行”拆除的土窑洞,是潘振奇老人于上世纪70年代末修建的。由于年久失修加之阴雨连绵,镇村干部走访摸底时了解到,老人所住窑洞已成危窑,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当我们上门劝说老人搬到儿子的新房去住时,起初老人比较固执,觉得一个人住比较自在,经过耐心仔细的开导,最终他还是决定‘搬家\’”。包村干部史浩文告诉记者。

是什么原因让老人同意了呢?只因一个“爱”字。原来老人住的旧窑洞距离儿子的新房有几里地远,几周见不上孙子,时常想孙子想的落泪。

“现在每天都能见着孙子了,孙子经常逗我开心。儿媳也很孝顺,饭做了,炕烧了,生活也方便多了。”潘振奇乐呵呵地说。

潘振奇老人的房子被“强拆”后受到了群众的称赞。村主任薛友斌介绍,现在村上个别群众一家三四口住在“四合院”里,而老人至今却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窑洞里,既不安全也不美观,同时,这也与历史悠久的孝道文化大相径庭,何家畔镇强行拆除这些老房子,不仅是为了老人的安全,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更重要的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大体现。

“截至本月初,共拆除危房危窑42户,搬离危房危窑48户。”何家畔镇党委书记张彦斌介绍,开展危房危窑排查工作中,镇村干部积极动员居住在有安全隐患土坯房、窑洞的群众搬至安全住房。同时,向老人和子女灌输尊老敬老、传承孝道的思想,动员老人搬到子女的住房中居住,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各类危窑危房进行“强拆”。

“倡议”尊老爱老常回家看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告别农村融入城镇,“常回家看看”是所有留守老人的期盼和奢望。

近期,何家畔镇一份《常回家看看》倡议书,用二十四孝图、孝善故事及身边的孝善典型等,倡议常年在外不回家探望父母的子女、家中有老人的子女常回家看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倡导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

“平时在外忙于生计,疏忽了老人的孤独。”在新疆打工的任万帮说,看到镇上发来的倡议书,才意识到老人长期单独居住,很容易产生孤独感,我们做子女的应多关心老人。看到倡议书的第二天,任万帮放下手中事,立即买了返乡火车票,回到显头村看望自己的母亲。

“我们以发倡议书的形式,呼吁更多外出务工青年常回家看看,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老人的队伍中来,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镇党委副书记杨春告诉记者。同时,该镇组织镇村两级干部,对身边一些不赡养老人、不尊敬老人的不文明现象及时进行劝导,传播孝道文化,弘扬文明新风,促进家庭和谐,努力营造关爱老年人的浓厚氛围。

“传承”敬老爱老蔚然成风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何家畔镇多措并举坚持孝道价值导向,多形式主题活动让“孝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镇敬老爱老蔚然成风。

今年85岁的郭琪对何家畔镇“家训、家规”征集活动非常赞同。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很穷,每当吃饭的时候,父亲先给爷爷盛饭,爷爷动筷子后我们才敢吃。现在和二儿子一起生活,吃饭的时候还是老样子,尊老爱幼,不铺张浪费。自己生点病儿孙们都会过问照顾,婆媳关系也处理得很好。”

为了继承敬老爱老传统美德,何家畔镇在九年制学校开展了“重孝道、传家风、暖亲情、圆家梦”主题演讲比赛活动。学生孟克宇的家长说:“学校组织的这次活动意义很大,这类活动应该多组织,让孩子从小懂得孝道、学会感恩。开展孝道教育前,孩子的衣服由我们家长洗;现在,孩子的衣服不但自己洗,还主动为大人洗衣服,我们做家长的很感动。”孝道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悄然改变着师生的精神面貌。教师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更多的时间去关爱、陪伴父母,成为学生和全社会践行孝道的典范。

张彦斌表示,何家畔镇非常注重营造敬老爱老氛围,致力于将敬老爱老之风延续下去。

新闻推荐

2017中国(庆阳·合水)秦直道体育嘉年华开幕 孙效东出席

本报合水9月23日讯(记者先朝阳)今天上午,2017中国(庆阳·合水)秦直道体育嘉年华乡村马拉松在合水县鸣枪开赛。来自国内外的1500多名运动爱好者齐聚合水,开启了一场乡村马拉松的狂欢。省人大常委会副主...

合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