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与诗意 品读《庄严的承诺》
□小马飞刀
因为年龄和工作性质的原因,现在读书与年轻时有了很多不同。一是有选择性,有一定的标准和自己的喜好;二是碎片化,很难拿出半天以上的时间去阅读,翻几页后去泡杯茶,再翻几页后又拿起手机瞧一瞧,总之,认真读完一本书,需要不短的时间。
但凡事都有例外。那一天在单位,王琰副总编把她的新作(与王宏甲先生合著)《庄严的承诺——甘肃脱贫攻坚纪实》赠我一本。本想随便翻翻留作资料,谁知却让我用了两个通宵读完,而且还有写一点文字的想法,于是便有了下面这篇小文。
近几年,关于扶贫题材的文艺作品不少,但是佳作不多。许多作品只是强调了宣传功能,而忽视淡化了艺术的表现力度,往往还简单地停留在对好人好事的歌颂上,叙事生硬,人物苍白、情节单调,这样的作品,如何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扶贫题材的作品不好写,不是看看材料、听听汇报或者到现场走马观花后就可以一挥而就的。脚下沾了多少泥土,笔下才有多少真情。正如王琰在后记中如此写到:我行走在甘肃大地,我从甘南到陇南,从河西到陇东,从兰州到临夏……我也在不同的季节去静宁、庄浪、秦安……我竭尽所能地走向村庄深处。我在林场住下来,因为我想知道种树的人是怎样黑着天就起床背着干粮上山的;我在天不亮的时候赶往高原夏菜采摘的田地,因为我想看头带矿灯的农民是不是像头顶星星的人;我和他们用当地的土话唠嗑(“唠嗑”这个词在西北少见,只是暴露了王琰的籍贯,让同为东北人的我感到特别亲切,真正地感觉到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我竭尽所能贴近他们,倾听他们的心灵和愿望……
这段后记看起来简单,实则包含了多少辛苦,不为众人所知,或许被人嘲笑,值吗?值!文风体现作风,作风决定文风。记得陈鲁民的一篇文章,怀念新闻界前辈穆青的:许多记者都羡慕穆青一生的辉煌事业,模仿他新闻写作的笔调风格,却往往有意无意忽略了穆青对人民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而缺少了这种真情,尽管才高八斗,妙笔生花,也写不出穆青的成就,达不到穆青的高度。要学穆青,不妨先学学他如何交友,像他那样多交工农朋友和基层干部朋友,把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的深厚土壤里,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鼓与呼。试想一下,《庄严的承诺——甘肃脱贫攻坚纪实》一书的两位作者,不是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走进群众,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与土地芳香中发掘美、表现美、升华美,怎么能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当然,其它题材也是一个道理。参与现实,这自不是文学全部含义,但它却是千百年来优秀文学人始终守护的光荣传统。文学要起作用,可以在板桥霜后花前月下,但绝以不只在板桥霜后花前月下。至于能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只有做起来才知道(陆天明语)。
还有一点,《庄严的承诺——甘肃脱贫攻坚纪实》一书的文字,具有诗情之美和母语之美,让我在阅读时,夜深人静时,读出声的。《庄严的承诺——甘肃脱贫攻坚纪实》一书的文字是清丽的、抒情的、富有张力的,充满浓郁诗意与磅礴情怀。这无疑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高度、厚度、浓度。读完这本书,我曾经对几位纪录片导演和撰稿人谈到,这样的文字是可以拿过来直接用作解说词的。至于如何之好,在这里就不多说,读后便就知道。
有温度、有情怀、有诗意。这样的作品值得多读几遍。
新闻推荐
庄浪:宋树红主持召开全县保障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安排部署会议
7月10日,庄浪县委副书记、县长宋树红主持召开全县保障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安排部署会议。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娟...
庄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庄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