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云崖寺
柳小瑛
沿水库往南,是云崖寺风景区。
南行第一景,便是秋千架。据说王母娘娘厌倦了天宫戒律,羡慕人间生活,下凡寻觅仙境,看中了云崖寺,来这里采蘑菇、荡秋千。三圣母的侍女灵芝将自己一双宝剑插到了这里成了架。这也许是真的,王母出行,自然有一帮随从,呼风唤雨,点豆成兵,抽出宝剑搭个秋千架算不了什么大事。那么绳子呢?横板呢?传说没有了下文。这倒不是什么问题,众随从宫女腰中玉带一甩,秋千便成,“二女娇娥美少年,绿杨影里戏秋千。两双玉腕挽复挽,四只金莲颠倒颠。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游春公子遥鞭指,一对飞下九重天。”(唐伯虎《秋千诗》)这样的情致想一想都让人心醉。王母怎能不来?秋千岂能不荡?
从秋千架到云崖寺,要经过一段较长的路。这段路像仙女舞出的白练,飘逸、灵动、弯曲、迤逦。白练左右两边也便呈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势,一边是砂石满地,流水汩汩;一边是丛林密布,古木参天。
浓云逐渐散开,阳光洒向大地。河水泛着点点银光,像仙女洒落的珍珠。崖畔的老鸹受到惊吓似的,发出凄厉惨叫。
缘山而上,登八十级台阶而至第二层。在崖下裸露处,见一鼓一钟两洞窟。大鼓站在架子上,受雨敲打,被风撕扯,几十年甚或上百年,一脸沧桑,满面伤痕。两处洞窟,皆浅显。一处供佛一座,佛高不盈尺。另一处有佛三尊,皆石刻。两侧的站立,中间的打坐。打坐的佛右手举于胸前,手掌向外,手指朝上自然舒展。此乃无畏印。无畏印者,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惧也。三尊佛像的手势动作不一,但均神态安详,目光深远,好似望向三界外。包容与宽厚,大爱与慈悲,全部写在佛的脸上。一次拈花微笑,万物众生若轻。佛能看透生老病死,看轻功名利禄,看清爱恨情仇,故能笑得那样自然、释然、会心。佛能看到来生,故佛怀着希望修行。顺着佛的目光去修我们的正果吧!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佛自印度来,一来便入庄浪关山,觅云崖凿洞窟而坐。这一坐便是一千六百年。从北魏坐到唐宋,从唐宋坐到明清,从明清坐到现在。他们分明是爱上了这座山。这座山能给予他们所需要的清静、淡远、灵秀!
长廊内,红灯盏盏,彩旗飘飘,一只小音箱端坐莲花中,唱着佛歌。在清静无人的长廊内,我脚步缓慢,从这头走到那头,又从那头踱回这头。我心清澈无比,双脚似乎踩入一百年前的自己。一百年前,我兴许就是佛前一灵童,在清静的佛音中,超度众生。
金瓦寺中,青烟袅袅,香客不绝。寺中清静,佛音可辨。
出金瓦寺,沿着陡直的阶梯,穿过浓密的山林,便见灰白栏杆。这被栏杆守护的栈道便是通向大寺山顶的路途。山势回转,道路也便跟着画了一道弧线,游龙一般从山腰横穿而过。朝下看,峭壁崚嶒,让人胆战心惊;向上看,山如覆盆,似乎时时有扣下的危险。栈道靠里的石壁上多洞窟,每隔三五米就有一座。洞窟中的佛像在历史的浩劫中已无迹可寻,后人便画了佛像供在洞壁之上。
沿栈道走向路尽头,风景尽收眼底。蓝天白云似乎触手可及,绿色林海,层层叠叠,大风过耳,汹涌澎湃。有人说关山林海逶迤苍茫,如绿色长龙,这个比喻可谓贴切。右边的丹霞地貌,悬崖峭壁,以及悬崖峭壁之上的草木皆入眼底。大地之上的一切,显得那么渺小。一瞬间,觉得自己无比伟岸。林则徐“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感觉有了,杜甫“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有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也有了。
(本版供稿:庄浪县文联)
庄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庄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