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香回归 ◎蔡中华
去年寒冬的一个早晨,小车一路在宽阔的大道上飞驰。驶进韩店镇西韦村,赵立贵早已站在村口等候。
“老哥哥,上我的车,咱们先去麦田看看”,赵立贵吩咐外甥曲鹏说:“土路,开慢点。”
车子驶上田间路,缓缓北行,我坐在司机曲鹏的后面,没走多远,后面“呼呼”地开来一辆红色翻斗车。给翻斗车让了路,看见上面拉的是农家肥。
“这是我租的车,装满能拉六至十吨土家肥,这样的翻斗车装载方便,我租了十多辆”。
我和立贵拉着呱,不知不觉进入他承包的623亩麦田中。
迎面有一大堆牛粪,高有两米,长三十多米,足有几千方。立贵说:“不瞒您,老哥哥,我从小就和土坷垃打交道,我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多年来,这些土地净施化肥、农药,地不仅板结,且土质污染。自从我承包了这片土地,在农业部门领导和农业专家的指导下,主要用的是有机农家肥。牛粪是夏季时我花六十元一方买的,拉回来后,堆成圆形,盖上薄膜,高温杀菌。我拜访过数十名农业专家,牛粪要用塑料薄膜覆盖后,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高温沤制,目的是培养粪中的有益菌,以提高农家肥的肥效。长期使用农家肥,土壤的团粒结构就改变了,土壤松软了,粮食单产比施化肥、农药要提高二三成,更重要的是产出的粮食全是无污染的绿色粮食。这些粮食在我配套的面粉厂内加工成面粉、面条、玉米面,做出饭来是另一个味,这就自然回归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麦香味道。乡亲们争先抢购,我以薄利销给大家,人们都吃恣儿了。”
麦田内有三十多个青壮年,正挥锹撒粪。赵立贵指着他们说:“他们多是我的乡亲,在我这里干,钱不少挣,一日三餐回家吃热乎饭,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日子过得不比在城里差。”
顺路,立贵领我参观了他的木器厂、面粉厂、面条厂、养殖场和他投巨资购买的大型农业机械,有电动机磨、电动石磨、玉米糁机、面条机等,正在车间轰鸣。而今,政策顺民心,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农村中不少能人“杀”了出来,搏战商海,铸就辉煌事业。赵立贵让大学毕业的女儿女婿和侄子也到农场工作,献身土壤改良,增收绿色粮食。立贵从小家贫,吃过不少苦,受过不少挫折,乡亲们没少帮扶他。立贵仁义,知恩图报,让乡亲们吃上无污染的绿色“回归”食品,就是他多年的心愿。
“姥爷,抱抱!”刚要迈进立贵家的大门,从四合院内飞出了一个耀眼的花蝴蝶。苹果似的圆脸儿,弯眉俊目,两个撅撅的小辫子,身着一身花衣服,这是立贵的宝贝外孙女。她伸出双臂扑进姥爷的怀里:“姥爷,你咋这么磨蹭呀,有人在等你了。”
进屋,一位农业专家在坐等。聊到沤制农家肥,专家提议除了收购牛粪,还可以多收购猪粪、羊粪、鸡粪等,以扩大肥源,各种粪便掺成堆一块沤制更好,沤制粪便的过程中要注意定期测温,掌握好沤制的时间,这种农家肥施到地里肥田提松,庄稼根系发达,必然增产增收。
在立贵家吃罢午饭,我溜达着出了大门,仔细观察了立贵家的门楼:大漆的门呈古铜色,门楣上雕刻着腾飞、华美的龙凤。立贵家的玉米棒槌垛很显眼,此垛是用铁丝编制的,防潮、通风、透光,一个垛能装下十五亩地的棒槌,这样的垛立贵家有三十多个。立贵心灵手巧,此垛就是他亲自设计的。
在村北头,我碰上了一位白发老人,从他嘴里知晓,西韦村二百多户八百多口人。平直的柏油路四通八达,铺设到每家门前。整个村庄都在绿树掩映中。创建新村,绘图纸,搞设计,环境美化,皆离不开立贵之手。为美化乡村,他投了资、操了心、动了脑筋。他十分重视尊老爱老,村中八十岁以上老人有三十多位,逢年过节,他都送上一份礼物。今年春节前,给每位老人送去精麦粉二十斤、面条十斤。
恰逢盛世,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像立贵这样的农民企业家纷纷脱颖而出。我1987年在人民日报社学习时,聆听艾丰老师讲课,他曾有一句名言:“机遇加拼搏等于成功”。我深深感到,现在的乡村也是能成就大业的广阔舞台呢!
(作者为滨州日报原副总编辑)
新闻推荐
今明两年,国家将安排中央补助资金新建35座小型水库,筛选确定甘肃省建设4座水库,平凉市庄浪县梁河水库名列其中,这预示着历经5...
庄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庄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