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推进“人社快办”“一窗通办”工作综述
奏出人社服务“交响乐”唱响惠企便民“好声音”――平凉市推进“人社快办”“一窗通办”工作综述
今年以来,平凉市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 “痛点”“堵点”“难点”,集成化促服务融合,简约化促效率提升,高起点推进“快办行动”,高标准落实“一窗通办”,创造性推行“帮办代办”,改作风、正行风、树新风,人社公共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一、“快办行动”提效能,实现了从“独奏曲”向“交响乐”转变。一是推进业务集成。坚持事项谋划“兼顾左右”,流程设计“衔接前后”,将“流程相似、材料相近、结果关联”的事项组合成10个“一件事”打包办,涵盖就业、社保、人才等方面64个事项,设置5个快办窗口,受理一件事“打包办”,全年完成“打包办”1617件。二是推进协同办理。建立健全人社系统内部跨业务、跨层级、跨地域“上下联动、左右联通”的业务协同机制,窗口一次性向群众和企业提供“打包办”的事项选择和所需资料,牵头科室及时分送,配合科室并联办理,规定期限内一次性反馈结果,实现人社业务协同办理。三是推进减证便民。大力压减申报材料、证明材料,对能通过内部核查、外部比对或实行告知承诺的坚决不再收取。通过整合流程、精简环节、压缩时限,增加22个提速事项,提速率50%以上,24个事项实行承诺告知制。规范精简办理流程和申请表单,申请表由原来的53套缩减到13套,减少75.5%,办事时限实现即时办结不超过30分钟,63个事项实现了“马上办”“即时办”,群众办事时间整体缩短44%。
二、“一窗通办”转模式,实现了从“多窗办”向“一站式”转型。一是窗口设置集成化。创新“5+1+1”分类设置窗口新模式,合理布局、统筹规划服务区域,科学设置前台综合受理窗口5个、政策咨询窗口1个、方便老年人办事便民窗口1个。全面推行综合柜员制,优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实现受理审核无缝衔接,全面缩短业务办理流程,89项办理事项实现“一窗通办”。二是人员配置精准化。统筹调配窗口服务人员,选派8名精兵强将受理综合窗口业务,建立推行党组成员带班、值班领导坐班、服务人员 AB岗制度,加强窗口服务人员日常业务管理和纪律作风监督,确保所有服务事项实现标准化、无差别受理。三是事项受理规范化。制定“一窗通办”工作手册,规范《前台受理资料移交清单》《受理通知书》,充分授权“一窗通办”改革事项,厘清前台受理岗、后台审批岗职责职能,明确办理流程、审查要点,建立规范受理流程和标准统一受理文书,将全局89项服务事项收件受理、一次性告知、结果送达等职责委托授权综合窗口办理,实现了排一次队,办多件事。
三、“帮办代办”加温度,实现了从“个人办”向“全程帮”蜕变。一是推广“帮办代办”。创设推开“帮办代办”服务,设置代办主任岗、流动服务岗,主动帮助群众解疑释惑、网上申办,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开辟“绿色通道”,建立错时、延时、预约、上门、休息日服务等制度,为群众提供全天候、零距离服务。全年开展上门服务18人次,预约服务524人次,延时服务316人次,邮寄证书398本。二是优化“网上服务”。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在高德地图定位105条人社业务办事地点,在政务服务网加载30项“跨省通办”、7项省内通办事项,重新梳理事项、更新服务指南,集中推进“数字政府”建设,139项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实行动态受理,全年网上办件6732件,占全年业务量的33%。三是普及“掌上服务”。依托“甘快办”APP,将职业资格证书查询、社保卡申领和补办、失业金申领等高频事项全部搬到“掌上”,“不来即享”成为现实。
四、“内学外练”强素质,实现了从“单业务”向“人社通”升级。一是练兵比武全员化。坚持把“练兵比武”作为提升行风作风建设水平的有力举措,开展全员常态化练兵、全域多样化比武,举办市本级和全系统人社窗口单位业务技能练兵比武竞赛,培树了一批“人社通”和业务“一口清”,在全系统掀起全员学政策、钻业务的热潮,去年平凉市代表队获得全省练兵比武团体二等奖。二是业务培训系统化。整理印制《人社部门涉企政策服务手册》《“快办行动”服务指南》《平凉市“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政策汇编》《人社政策汇编》,坚持每月一次作风建设、公务礼仪、服务规范和业务交流专题培训,提升业务能力,促进“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三是服务管理制度化。坚持“人人是形象、处处是窗口、事事是服务”的理念,建立完善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窗口服务制度,总结人社服务“双十条”,执行“五制”“四公开”“三亮明”服务要求,严格纪律要求,严守廉洁底线,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切实让群众感受到人社干部的优良作风和优质服务。
姚瑶 撰稿
新闻推荐
1月17日下午,市商务局召开党组(扩大)会议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专题组织学习了新修订的《审计法》。会议由局党组书记...
平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