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让全域旅游“动起来” 产业发展看平凉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段睿珺蒋文艳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平凉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因交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平凉旅游业发展较慢。然而,随着游客出行方式和景区发展的改变,平凉旅游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在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同时,平凉实施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游,景点串联积极融入全域“旅游圈”,紧随旅游需求,全面实施“一部手机游平凉”计划等措施,让平凉旅游真正“动”起来。
美丽乡村引客来
走在平凉市崆峒区花所乡寺沟村的天源生态农业园文化长廊中,移步换景,悠闲自在,处处浸润在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气息中。浓郁的农耕文化,采摘观光、休闲娱乐、品尝美食等吸引了来自方圆百里的游客。这样一幅田园美景正在平凉市各地越来越多的乡村实现。
乡村旅游“游”什么?游的就是好空气、接地气和朝气。天源生态农业园总经理郭凯介绍说,“为了吸引游客,感受真正的乡土情,我们在附近农户家里收购各类旧时农具,并把他们展示在文化墙上,让各个年龄阶段的游客都能见到并找寻回忆。把游客吸引来,还要留得住,为此,生态园还专门打造了儿童嬉戏游乐园和绿色生态餐厅,尤其是儿童嬉戏游乐园里的各种各样的设施让孩子玩一天都不重样。”
不仅游客开心,乡村旅游的大好前景也让附近村民们乐开了花。记者了解到,在天源生态农业园附近,建起了十几家大大小小的采摘园,每年4月到6月,采摘生意红火,远远超出了种地的收入。
天源生态农业园经理杨斌介绍,每年到10月后虽是淡季,但到周末来这里的游客依然很多。特别是在今年清明节期间,生态农业园人气爆满,采摘观光、休闲娱乐、品尝美食的游客络绎不绝,据统计节假日三天,共接待游客4600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8万元。
据介绍,平凉天源生态农业园是全省6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之一,园区占地面积500亩,设有2栋果蔬采摘智能园、50栋日光温室、4栋连体大棚,绿色农耕文化长廊2000平方米,民俗文化长廊1500平方米,是一座集旱作农业、绿色生态餐厅、儿童嬉戏游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示范点。
近年来,平凉市抢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深入挖掘山水生态、农耕文化、特色种养的旅游价值,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并计划力争到2020年,创建5个达到国家3A级标准的乡村旅游景区和20个以上的旅游专业村,累计建成100户多样业态的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
融入全域“旅游圈”
当下,景区的发展已经走上了变革之路,全域旅游时代已然来临,如何抓住这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成为各级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平凉市旅游局办公室主任戴锐介绍,平凉市旅游资源丰富,品牌景区知名度和A级景区的密集度均居于全省高位,许多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其中,以崆峒山、关山大景区等为代表的自然遗产得天独厚,以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古成纪、皇甫谧等为代表的人文遗产底蕴深厚,以陇东民俗、回族风情、完颜民俗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独具魅力,以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吴焕先革命烈士纪念馆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依托这些优势,平凉积极顺应全域旅游、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今年,平凉市提出把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官、关山三个大景区作为全域旅游的先行区,着眼引得来客、留得住人、增加旅游体验项目。
多年从事旅游工作的戴锐,对于全域旅游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全域旅游首先需要串点成线,串线成面,产生集群效应。结合平凉市旅游资源的实际,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平凉市提出了突出一个中心,打造三大景区,培育六条精品旅游线路,连接旅游景观,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形成有机发展的市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突出一个中心,以崆峒山为中心,按照“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模式,坚持区域融合、产业融合,带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步伐。打造三大景区,突出区域资源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强化景点支撑,培育新兴业态,完善旅游要素,着力打造国内外一流的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官、关山大景区。
培育六条精品旅游线路,围绕平凉市自然生态、人文历史、地域文化旅游资源,按照“快进慢游”的要求,依托周边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加强与西兰银主流客源市场的跨区域协作,逐步形成“春季路青赏花、夏季休闲避暑、秋季采摘体验、冬季滑雪探险”四季旅游项目,联合打造兰州过境至西安、兰州过境至宝鸡、西安过境至银川3条过境旅游线路和以平凉为旅游目的地的3条精品旅游线路。
(转3版)
新闻推荐
日前,省人社厅、省工信委印发《关于认定2018年省级就业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的通知》,平凉工业园区正式获批建设省...
平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