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安静的一面去写 ——独化诗简评

天水晚报 2018-06-07 10:32 大字

在诗人独化的个人创作选集《沉香》一书中,第11页出现的诗《我主持圆通寺一个下午》,在第12页又出现了,题目换作了《在莲花寺听二僧侣忆丰禾诗》,文本却基本上还是原来的文本,造句中仅仅多出来了四个字——即两个“仿佛”。两个文本的具体情况为:

第一首:《我主持圆通寺一个下午》:它破败/它空无一人/我嗅到了我点燃的清香/我看到了花木上拂过的冷风。第二首:《在莲花寺听二僧侣忆丰禾诗》:它破败/它空无一人/我仿佛嗅到了我点燃的清香/我仿佛看到了花木上拂过的冷风。

这样两个几乎一样的文本的前后出现,说实话,起初我以为可能是作者编选时出现了问题,——他把差不多的一首诗当作两首诗编在了一起。但后来细细比较,我却发现他是有意进行的,两首诗之间虽然只差了两个“仿佛”,但正是这两个“仿佛”的差别,让一首诗成了两首诗,前者讲述的是“主持”,一切都是真的,是自我控制之内的,所以不需要“仿佛”;而后者所要显现的是“听”人家之“忆”,不是眼前具体的,内在经验在时空层面的阻隔,所以是仿佛。

心细如发,贾岛、孟郊一般醉心于词语的精细推敲,细读中不经意的这种发现,我对于诗人的敬意也便油然而生。而且,进一步推究,还原作者于两个较为相似的文本前后推陈之时的心里动机,我还发现了作者自己对于这些诗格外的偏爱和喜欢。没有直言,但他似乎就希望借助于这样的举动,向读者进行某种暗示——请你们注意这些作品。征之于读者,大体的情况也基本一致,说起诗人独化,许多人所能记起或脱口而出的也就是这首诗——哦,不,这两首诗。

从心理学上讲,反复就是强调,而众口一致的东西,往往也便是富有意味的东西。诗人自己钟情,读者大都又记忆深刻,这种征象启发了我,而从此出发,我也真的发现这首诗可以说体现了独化的诗——准确地说是他的优秀的诗的特征。

首先是简短。独化的诗,大多写得比较短,最常见的是四句,造句的词也往往很少,像《冬日诗稿》,全诗只有四句,总共十五个字,一个逗号四个句号。他的造句用词,我个人觉得,可能和他喜欢古典诗词有关。古诗有五绝和七绝,都是四句,好读好记,他的阅读经验特别是作为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可能给了他写作的某种启示。但还有可能和他对现代诗的反思有关。现代诗或曰新诗,用白话代替了文言,文言大都以单个字为词,而白话却往往使用的是词组,加之借用欧化的语法逻辑,所以现代诗的造句无形中也便加长了。加长的恶果,就是记不住,所以,和古诗较量了近百年,在读者受众一面,新诗却还是并不为一般中国读者所待见。也许正是有感于新诗存在的这种尴尬,独化的诗也便有意追求简短的写作,他的目的自然就是叫人能记得住。

其次是口语化。口语化是“五四”白话文运动鲜明的价值取向,其所针对的就是古典文人写作的书面化。但这种口语化后来并没有健康发展,新文学建设过程中欧化的强大影响,还有知识分子根深蒂固的书面写作的惯性作用,所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于坚等人提出的“口语诗”写作理念,即得到了至今为止许多诗人的响应。独化和口语诗诗人伊沙、徐江和沈奇等保持有较好的个人关系,受其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他也写了不少的口语诗,如《兄弟王强》、《惟愿(三首)》、《真人真事》、《回答》等,所以诗歌界也有人将他的写作归之于口语诗一路。即使写的不全是口语诗,但他的诗还是总体上表现出了某些口语的特征,如脱口而出,格言警句或吞吞吐吐之类。明白,通俗,好看,他的半本诗歌,不少人因此用不了多少时间就看完了。

第三就是多样化。口语诗仅是其中的一种,除此而外,独化的诗歌写作,还有着多样的努力和尝试,特别明显的就是古诗的仿写。他或是直接套用古诗的题目如《诗经·氓》、《静夜思》等,借旧题表现新意;或是在总体的白话书写中,突然嵌入一些文言句子或词语,如《二月的诗》中直接引用《论语》之名言“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起首,《回答》一诗则结句于杜甫《画鹰》一诗的句子“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原”,其他如《倒春寒》中“我之目力,在汝目力之外。/我之听力,在汝听力之外”等,更是俯拾即是;或是学习古诗的意境建构方法,如《麻鸭》、《伤感的诗》,特别是《我主持圆通寺一个下午》之类,在意象的组合方式中有意识地营造具体的情境,寄托其某种禅思意趣。

独化的不少诗,或是一个句子,或是一种结构,或是一些片段,总是叫人生发出对一个优秀诗歌写作者的期待,但是,除却个别的作品,其更多的诗作却并不能或者说没有让这些期待最后得以充分实现。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的缘由不一而足,有时是因为诗人对于诗作所欲呈现的诗意缺乏清晰的自觉,感觉到了一些很好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他的构思并不充分。回过头看,他的诸多短诗的写作,有的确乎应该短,但有的很可能和诗思的不能展开密切相关。像《致友人》一诗的写作,诗只有四句:“文章事大,舍此事小。/朋友事大,舍此事小。/可耻的内讧,停止了吧。/诸神必将赐福尔等。”诗作从大小关系的阐释起笔,本没有什么不对,但简单的两层举证之后,即匆匆站出来当头棒喝,进行训戒,诗意不够,表达也因此而趋近于浅显和粗暴;有时则是因为对于感知的对象未能获得充分的内化。这一点和前一点有关系,因为不能自觉,所以在借用具体的对象对于自我所欲呈现的诗意进行表现之时,也便显现出了某种讨巧的意味。

一个诗人的好,不用说主要是要靠读者来评定的,但在诗人自己,其实也应该持有清醒的判断和高度的自觉。什么是自己能写的,什么是自己不能写的,什么是自己写了之后能够成就自己的。海德格尔曾讲,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它应该处在存在者的领悟之中,这一点我觉得无论对于诗人独化还是我们自己应该是富含深意的。

现实中的诗人独化并不叫独化,他叫张世明,是平凉一中口碑甚好的语文教师。繁重的工作,多样的承担,是必须但也是干扰,缘此,虽然从独化的笔名、《沉香》的书名、“去伪存真,消肿减肥,降温去火,弃暗投明”的诗观和“我的读者是个位数”的感叹一路望过去,我们可以感觉到独化身上作为一个优秀的诗歌写作者的潜质,但是最起码到目前为止,这种潜质我个人以为还没有完全地表现出来。独化诗歌最好的东西都和安静有关,在这种安静里读者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古典气质,感受到他所喜欢的佛禅阅读给予他的精神的影响,感受到作为一个诗人对于日常生活的有意识的间离,但是读者所感受到的这些东西,为现实多样的干扰所遮蔽,为古典诗、现代诗甚或口语诗等诸多的审美取向所诱惑,所以对于自己写作的价值所在,我以为独化有时是清醒自觉的,而有时——或者说更多的时候,他似乎并没有清醒自觉和精心建构。

“一下午的时光,/我都在听那个叫独化的人的歌唱。/一屋子的荒凉。/我原谅了他。”这是独化的《一下午的时光》中的句子,在这些句子中,一切都静下来了,一个下午,整个世界,包括独化自己于时光安静而出的素白和旷远之中,清晰地听到了一颗心真切而动人的歌唱。世界喧嚣,但由此我也便清楚地意识到,诗人独化在它的诗歌写作中所应选择和体现的就是这种来自于喧嚣却又有意识和喧嚣对立着的——安静的一面。

新闻推荐

平凉市着力破解基层教师职称晋升难题

本报平凉讯(记者朱宇鲲)记者从平凉市有关部门获悉,自甘肃省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以来,平凉市去年共有1190位教师晋升职称,与2016年...

平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