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灵台苹果产业如何发力?

甘肃农民报 2021-04-29 00:58 大字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灵台,素有“陇东粮仓”之称,是农业农村部划定的苹果最佳适生区,也是甘肃省18个苹果优势产区重点县之一。然而,上世纪六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灵台苹果产业却历经了“三起三落”,难成“正果”。

为了让苹果产业修成“正果”,灵台县积极转变传统乔化建园思维模式,2013年在全省率先引进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产业走出了后发赶超的发展之路。目前,灵台县苹果种植面积达22.67万亩,其中矮砧密植苹果近10万亩,并在2020年先后获得了两块国家级牌子。

经过多年的坚持、探索、创新再发展,如今,灵台苹果产量达到20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真正成为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果”,农民脱贫增收的“致富果”。那么,在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上,灵台苹果产业将如何发力?

转型——从乔化到矮砧

立足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优势,2006年,灵台县委、县政府在分析研判经济效益、市场前景等因素的基础上,再次把苹果确定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

2013年,灵台县决定在全省率先引进矮砧密植苹果及其栽培技术,明确“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的发展思路,“老果区”才开始焕发新生机。

“矮砧密植苹果具有‘四省、两高、两早’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省水、省肥、省地、省力,产出高、品质高,挂果早、见效早。”灵台县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任军民说。

灵台县皇甫生态山地矮砧苹果示范园负责人卫元庆就是首批种植者。201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在1000多亩土地上引入水源,拉通了滴灌,整地换土增肥,开启了“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实验,种植了10万棵果树,让灵台果农大开眼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看到卫元庆高标准建设的矮砧密植苹果高效示范园崭新亮相,很多村民打起了算盘:传统的乔化苹果树,一亩地只能栽植54株,而矮砧苹果每亩可栽198株;亩产量从约2000公斤超过4000公斤,而且苹果周期短、见效快,还省水、省肥、省地、省力……

有了对比,就有了行动。 “村民们看到新技术转型的前景,2014年开始渐渐采用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更新换代了。”(下转3版)

新闻推荐

刘凯 唐如海赴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汇报推进灵台矿区煤炭资源开发事宜

3月9日,市委书记郭承录亲自部署协调,委派市委常委、灵台县委书记刘凯,市委常委、副市长唐如海代表市委、市政府赴国家矿...

灵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台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