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眼界 古人玩游戏吗

兰州晨报 2019-12-09 02:18 大字

铜博戏俑铜博戏俑身姿不同,神态各异彩绘木马

古人玩游戏吗?

玩啊,还是很费脑细胞的那种!

古时候好玩的可没有现在这么多,不过,这可不是说古人很闷,连游戏都没有,恰恰相反,古人的日子有趣着呢,游戏也是玩着呢,而且玩的还是烧脑级别的。那个被视为象棋类游戏源头的博戏,就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流行的智力游戏。

历史上那场著名的“七国之乱”的战事的发生,就和博戏脱不了干系。

博戏,也叫六博,是产生于中国商代之前的一种最古老的棋戏,玩者以6枚“箸”投于枰上,视所得筹数决定行棋之路,可两人亦可四人对局。博戏是中国象棋、国际象棋,以及一切兵种盘局棋戏的鼻祖。

从商到春秋乃至战国时期,博戏已成为古人十分喜爱的娱乐活动,等到秦汉时期就更流行了,成为当时上流社会乃至统治阶级中最流行的一项娱乐活动。特别是汉代,史书记载,汉代的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很喜爱博戏。西汉时朝廷还专门设立博待招官,专门侍候皇帝博戏,可见博戏在当时的盛况。

话说西汉景帝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就十分喜好博戏,一日与吴王刘濞的儿子博戏时发生口角,年轻气盛且地位尊崇的皇太子殿下竟直接提起博局(也就是棋盘)砸向吴世子,吴世子血溅当场,立时毙命。皇太子误杀了人,哪怕被杀的是诸侯王的世子谁又敢说什么呢?吴王刘濞只能隐忍。然而,杀子之仇不共戴天,隐忍只是暂时的,总有爆发的一天。等到景帝登基第三年,怀恨在心的刘濞终于联合楚、赵诸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举兵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当然,“七国之乱”起因复杂,但不能说没有那一场博戏的因素,或可说,就是那一场博戏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说到古人玩游戏玩出名堂,玩得惊天动地,不能少了《水浒传》里的高俅,此人因踢得一脚好蹴鞠(蹴鞠是宋代十分流行的一种游戏,目前已有观点证明蹴鞠就是现代足球的前身),居然从一个“混社会”的而一步登天,权倾一时。

不可想象吧,于今人而言,古人玩游戏好像更疯狂啊,严重的能上升到战争,牛气的能玩出个高官厚禄。

甘肃省灵台县博物馆收藏的这一组铜博戏俑,共4件,最高者9.2厘米,最宽者9.7厘米。4俑皆呈跪坐姿,底面平整。宽鼻阔嘴,身着汉代高领宽袖长袍。二人脑后盘发束髻,另外二人以包巾裹首。

且看这4俑,身姿不同,神态各异:有的前倾仰首;有的垂臂塌肩;有的袒胸露膊,似在伸手探取;有的屈腿斜身,默然抚膝静待。他们的面部表情也大不相同:或喜笑颜开、或怒不可遏、或凝神沉思、或忧愁悲伤。且不说那两个笑得见牙不见眼的得意者,锦上无需添花了,就仔细看看那两个一脸晦气的汉子,是不是想拍着这二位的肩膀,来一句“鸡汤”——胜负乃兵家常事!话虽这么说,可要劝说输钱输红眼的人让他无动于衷,这不现实,还是闭嘴。

博戏本来是流行于上层社会的棋戏,到秦汉时已传播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乐于玩乐的游戏了,甚至在汉代还出现了一些专以博戏为业的人,这些人被称为“博徒”。如《后汉书·许升娄传》就称“(吴许)升,少为博徒,不理操行。”《盐铁论·授时》亦言当时“博戏驰逐之徒,皆富人子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以致出现了因“好玩博弈”而达到“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的地步。

显然,博戏风靡到这个程度时,已经“变性”了。从其最初的一种带有比赛性质的智力游戏,演变成了一种赌博手段。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随着博戏赌博化趋势的加强,在博法上原先六筹得胜的计算容量已远远满足不了赌徒的需要,人们的注意力及胜负判断已主要集中在掷箸(即掷采)这一步骤上,侥幸心理与求财动机如影随形,“博”与“赌”渐渐沾合结为一体。当博弈变为赌博,博徒成为货真价实的赌徒,博戏失去了大众基础,另外,由于历史前进,战争形式的改变,博戏代表的战争要素已不复存在,博戏渐渐消亡于历史的长河中。

“分曹六博快一掷,迎欢先意笑语喧。”唐朝时候的甘肃籍诗人李益在他的《杂曲歌辞·汉宫少年行》中描述玩博戏时笑语喧哗的热闹场面。

出现于夏商,大兴于秦汉的博戏,在东汉末年逐渐衰落,还与晋时一种新棋戏的出现不无关系,而这种新的棋戏就是围棋。

“不做无为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灵台县西汉墓葬的铜博戏俑显然就代表了古人也爱做的那些“无为之事”——游戏,而且古人是活着时好之乐之,死后也要随葬伴之。

玩游戏,看来还是古人厉害啊!

文/雷媛 陈芊

新闻推荐

灵台:程跟会督查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

11月19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程跟会深入包抓的什字镇水晶村、沟泉村,通过入户走访、交谈了解的方式,对两村软弱涣散党组...

灵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台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