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龙头、强产业、创品牌—— “灵台苹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了

甘肃农民报 2019-10-29 00:39 大字

本报通讯员 王富强

连日来,行走在灵台乡间村社,苹果的清香扑鼻而来,果农、电商老板、运输车辆穿梭在郁郁葱葱的果园里,到处一片忙碌的景象。

近年来,灵台县通过建基地、扩规模,扶龙头、兴产业,强管理、增效益,提品质、创品牌,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灵台苹果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的涅槃重生,凿刻了“灵台苹果”的金字招牌。

政府引领定民心

在经历苹果产业发展“三起三落”后,灵台县领导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必须咬住“苹果”不松口,持续用力不间断、不断档,让苹果产业形成规模,成为富民产业。2007年,灵台县再次将苹果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助农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在全县铺开。从2011年以来,灵台县以年均投资3700万元的支持,用于保障林果产业各关键环节发展。

多年坚持不懈的发展,到目前,全县果园面积达到22.67万亩,农村人均果园面积达到1亩以上,万亩乡镇达到10个,千亩村42个。苹果优果率、商品率分别达到80%和85%。其中挂果面积16.2万亩,2014年开始大面积挂果以来苹果产量累计达到72万吨,实现收入30.3亿元。

果农苦干斩穷根

今年47岁的景贵学,是上良镇旧集村的贫困户,全家五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4年,当看到周围群众依靠果产业脱贫致富后,他为之所动,放弃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家务作家里的5亩果园,去年还承包了16亩果园。

一个合适的产业,就是脱贫攻坚的“捷路”,但资金的短缺限制了景贵学的脚步。政府已经想到了前面,为了解决像景贵学一样的贫困户发展果产业资金短缺的问题,灵台充分用足用活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对贫困户的支持力度。

“今年政府给了我3万元扶持资金,我搭了防雹网,施了肥,政府对咱支持得好,我再不好好干人笑话呢。” 景贵学说。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灵台县先后在苹果产业上为1.04万户贫困户投入各类扶持资金8438余万元。

苹果也给灵台人带来了不菲的收益和回报。截至去年底,全县贫困人口由建档立卡时的5.83万人大幅减少到2385人,贫困发生率由27.39%降至1.15%。2019年4月28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灵台县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这其中,苹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功不可没。

转型升级拓新域

作为果产业发展的后起县,灵台县清楚地认识到,发展果产业,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抢得弯道超车的时机。

随着人们对苹果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对品质的更高要求,灵台县紧盯世界果产业发展前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国家级矮砧苹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和“打造全省有机苹果生产基地”为目标,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全力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相继建成了海升、东都、齐翔等一批高标准矮化密植示范园。在新品种推广方面,灵台县不光推广种植优质红富士,同时引进种植了瑞阳、瑞雪、米奇拉、蜜脆、艾达红等优质品种。

为全力打造苹果品牌,近年来,灵台县组织筹办了三届果品展销会,参加国内各类展会节会63场(次),在国内各类舞台不断扩大灵台苹果的“朋友圈”。并依托农村淘宝等电商平台,积极推广互联网+苹果销售模式,使苹果实现线上销售,拓宽了苹果销售渠道。

现如今,“灵台苹果”成功完成地理标志登记和商标注册,也走出国门远销尼泊尔实现了出口创汇,小小苹果拉近了灵台与世界的距离。

新闻推荐

产业扶贫结富果

日前,灵台苹果已进入采摘销售期,果园里一派忙碌景象。图为10月14日,灵台县星火乡王家庄村村民正在果园采摘苹果。本报通讯员...

灵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灵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