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标上的省博馆藏艺术珍品

兰州日报 2019-08-25 01:32 大字

父丁铜角黄河象马踏飞燕

甘肃省博物馆是由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于1939年组建成立的甘肃省科学教育馆的基础上兴建而来的。解放后,改称为西北人民科学馆。到了1956年,正式命名为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自建馆以来,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等方式,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6件(组),国家一级文物720余件(组)。

如果将邮票称为“国家名片”,那么烟标则可称为一个城市或一个省的“名片”。因此,甘肃省博物珍藏的一些珍贵文物还被反映在烟标上。

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国首相宾努亲王来兰州访问,在甘肃省博物馆参观时,对一匹飞奔着的铜马大加赞赏。这匹铜马即1969年,甘肃省武威县雷台一农民在劳动时,一镐头刨到了一块汉砖,而由此发现一座沉睡千年的古墓。墓室中除了棺木和侧室地上的一些铜钱外,还摆着威武的铜车马仪仗俑阵,仪仗俑阵前方即为这匹铜马。此时,距这匹铜马出土仅两年,郭沫若见到后连连称赞其是件稀世珍宝,并为之取名——“马踏飞燕”。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马踏飞燕”又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甘肃天水卷烟厂曾出产过一种“奔马”烟标。这种“奔马”烟标几乎涵盖了卡标和软标所有形式,其中软标又分为多种颜色,有黄底照片式样和红底影像的。其实“奔马”烟标是天水卷烟厂生产的与“麦积山”齐名的两个主打品牌。天水卷烟厂始建于1970年,2002年12月,其与兰州卷烟厂完成调整性合并,2007年12月,兰州卷烟厂公司制改制,甘肃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兰州卷烟厂天水分厂遂更名为甘肃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天水卷烟厂。“奔马”香烟也停止生产,因此这一品牌的香烟也就永远地淡淡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只能从烟标上欣赏它昔日的风采。

文物的出土颇具偶然性。1967年9月,正是秋雨连绵的季节,一天,甘肃省灵台县西屯公社白草坡大队两个放羊的社员,躲进山坡上一个流水冲出的山洞避雨,偶然发现一块铜器的残片镶嵌在泥土中,于是他们用镰刀顺着这个残片刨挖下去,竟然挖到一堆被他们认为是废铜烂铁的青铜残片,闻风赶来的村民纷纷进入山中挖宝,除了青铜器之外,有人还挖出一些玉器,人们将挖出的青铜器、铜镞等卖给了废品收购站。后来灵台县文化馆得知消息后,联合平凉地区展览馆、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对白草坡一带进行了有序的清理发掘,从而确认为西周时期的两座古墓,接着又在此附近接连发掘出7座古墓、车马坑1座。

随着白草坡古墓葬群的清理挖掘,先后出土铜器、陶瓷和玉石蚌贝骨甲各类文物18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有27件,包括鼎、簋、尊、爵、卣、斗、啄锤、玉人俑、青铜镂空鞘短剑、人头銎勾戟等一批稀世珍宝。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铭文的24件,铭文达14种,这在国内考古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其中有一件名为“父丁铜角”,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其高24.7厘米,角距8.5厘米。深腹圜底,饰有雷纹、兽面纹和斜角雷纹。带盖,盖上鼻钮。口部分翼呈凹弧形,翼尾呈锐角,一侧牛首鋬。足上饰细阴线蝉纹。鋬内角腹铸有阴凹铭文三字,上为族徽,下为“父丁”铭文。

灵台县卷烟厂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生产有一种“灵台”烟标,烟标主图案就是父丁铜角,并在其左下有还钤有一枚鲜红的印章,上有“出土文物”的字样。

1979年,兰州卷烟厂出品了一枚雪茄型“黄河象”烟标,烟标图案为一头复原的剑齿象。

大象一般栖息于热带地区,可是二百多万年前的西北黄土高原——甘肃省合水县,竟也有大象生存。

在出品这枚“黄河象”烟标的6年前,也就是在1973年1月的一天,在甘肃省陇东庆阳的合水县板桥公社穆旗村马莲河畔,几位农民在挖沙采石过程中,忽然在沙土中发现了白色的、被当地人称为“龙骨”的化石,好奇心驱使大家顺着这根“龙骨”挖下去,可是这根“龙骨”似乎很长。当时施工指挥人员让大家停止挖掘,派人向县文化馆作了汇报。于是县文化馆和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的相关人员组成了联合勘察组,并发函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作了汇报。随着挖掘工作的有序展开,人们发现“龙骨”原为象牙化石,而脊椎骨、腿骨、肋骨、肩胛骨、盆骨、腕骨等相继出土,就这样一具保存完整的大象骨骼化石渐渐露出了端倪。

大象的脊椎骨、腿骨、肋骨、肩胛骨、盆骨、腕骨等相继出土,证明确实是一具原地埋藏、保存甚好的大象躯体。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仅门齿就长达3.03米。其中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因此,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由于该象骨架是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所以又称黄河象。

那么,如此巨大的黄河象古骨骼化石又是如何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呢?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就专门有一篇《黄河象》的课文讲述了其中的来龙去脉。

据科学家们分析,在250万到300万年前,有一天,有一头大约60岁左右的剑齿象到河边喝水,不小心失足陷入泥潭之中,而逐渐被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的越来越厚,因而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

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对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完整翔实的资料,另外还对甘肃省陇东黄土高原形成前后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难得的依据。可以看到当时甘肃省地区并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到处有河流和湖泊。后来随着地壳运动的不断变化,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

黄河象骨架现有7个颈椎,20个胸椎、5个腰椎。背脊单峰,最高点在肩部。现在唯一遗憾的是它全身的骨骼只有垂下来的尾巴没有找到。科学家分析可能它在陷进泥沙时尾巴露在外边,因此腐烂掉了,没有保存下来。但尽管这样,黄河象骨骼化石依然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黄河古象骨骼化石的出土,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后来它被运往北京,阵列在自然博物馆宽敞明亮的大厅里。现在甘肃省博物馆内阵列的黄河古象为复制品,此外上海、天津等地也有复制品展出。最近,据说黄河古象的出土地庆阳市合水县,也新建了“黄河古象”展厅,展厅内按照1∶1的比例也复制了黄河古象骨架。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还摄制了《黄河古象》记录片,在国内外放映后,使众多的观众和日本等国的学者、专家惊叹不已,影响遍及全世界,使人们得以了解这一全球旷世珍宝。1999年,“黄河古象”的发掘,还跻身于20世纪甘肃十大文化盛事之列。

“黄河象”烟标以古铜色作为烟标的主色调,在主标上绘有一头硕大威武的大象,它甩着鼻子行走在一条大河边上,在河对岸还一头大象仰起长长的鼻子在饮水。在主标上还绘有美丽的装饰花纹,以及篆书的“黄河象”字样。而副标上也绘有一头行走在水边,仰起鼻子的大象。其余则为“黄河象雪茄”的拼音字母。

看着主图案上绘的两头大象,它们沐浴着远古时代和煦的阳光,悠然地在河边饮水嬉戏,孰不知危险也正在向它们靠近,因此不由地使人想起了书法大师于右任所说的“小处不可随便”的警句。如果人们都能够铭记和遵循这句话,那么人生也就会远离危险,“小心驶得万年船”,难道不是吗?

其实“黄河象”烟标并不只这一枚,就在黄河象骨架出土地的庆阳,也曾出品一种“黄河象”香烟,只是这枚烟标的设计却饱受藏友的诟病,因为在烟标的主图上是一头呆立的现代大象,与古剑齿象相去甚远。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天水卷烟厂曾生产有一种“凤壶”香烟,这就是现珍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凤首壶”。这种香烟主要以软标形式出现,横式和竖式均有,并有多种样式。

这枚烟标的主图案即为一只带手柄的瓷壶,孰不知这只壶即为著名的唐三彩凤首壶。所谓唐三彩,即釉色以白色、绿色和黄色为主。也有人说,唐三彩中的“三”,在古代汉语中多当做概数使用,也就是表示色彩多的意思。的确,唐三彩除这几种主要颜色之外,尚有褐、蓝、黑、红等色彩。清末,当陇海铁路修筑到洛阳段时,在洛阳北邙山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人们将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并且沿用至今,享誉中外。

这把壶于1972年12月出土于甘肃省甘谷县新兴镇的一座唐墓中。出土时,其色彩绚丽多姿,纹饰流畅自然,特别是其精美考究的工艺,呈现出一种大唐盛世的雍容气度,堪称国之瑰宝。

凤首壶高31厘米,口径4厘米。胎呈白色,造型夸张且生动,壶口为凤首造型,并且精细地刻画出头部额下的毛羽、花瓣的脉络。凤首壶凤眼圆睁,炯炯有神,双目饱满有力,神姿英发。啄珠欲吐,又欲鸣欲歌。细颈流线形下延为椭圆腹,腹部两面的中央雕塑着凸起四瓣形的团花,周边为四个云头纹环绕,团花与云头纹之间的空白处布满了点点珍珠状纹饰,腹部之下圆形器座上还雕塑着垂莲瓣纹,高圈足。凤冠长伸至腹为柄,柄为龙形,两端似龙口吐水,又有人说呈喇叭花形。凤首壶通体施白、绿、黄、褐等色釉。整体造型圆润饱满,色彩富丽堂皇。

因甘谷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所以凤首壶的造型明显受波斯萨珊王朝器形的影响,并巧妙地将华夏“龙凤呈祥”中凤鸟的吉祥寓意融为一体,此种创作手法塑造形象浪漫,似凤凰亭亭玉立,流光溢彩,栩栩如生。

据悉,此形式的凤首壶目前有3柄较为知名,一柄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柄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还有一柄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也许历史并不是束之于展柜中的藏品,天水卷烟厂将这柄唐三彩凤首壶搬上烟盒,作为“凤壶”烟标,向世人推出。这种烟标主要有黄、绿两种主题色彩,但主图均为具有大唐盛世雍容气度的凤首壶。

丝路悠悠,古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促进亚欧大陆的贸易往来注入了活力,如今又恰逢“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提出,在践行“路路相连,美美与共”的大同理念,共圆世界联动发展的伟大梦想时,甘谷唐三彩凤首壶的出土可以佐证昔日贸易的繁荣,更说明这里是文化交流的天衢。在烟标这一方寸之间,展示了浓郁而厚重的地方文化。

□高羔

新闻推荐

灵台:李永红赴省工信厅请求帮助解决灵台工业发展困难问题

8月7日,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永红赴省工信厅,拜会省工信厅厅长臧秋华同志,并就灵台煤碳资源开发、陇药皇甫谧制药股份...

灵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灵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