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酸汤细长面

甘肃日报 2019-07-18 05:11 大字

文/安杰

“下到锅里莲花转,挑上筷子一条线。走过七州与八县,没吃过这么好的面”。曾有歌谣这样描写灵台的酸汤细长面。

酸汤面是平凉市灵台县第一风味名吃,凡是来灵台的人,无人不吃,无人不尝。

外地人到灵台,灵台的酸汤面是一定不能错过的,故而有了“不吃灵台酸汤面,白到灵台走一回”之说。灵台人待客时先摆上两个小小的精致菜碟,一碟盛蒜瓣,一碟是油泼辣子,红者赤红,白者玉白,十分朴素鲜亮。端上来,细长的面条折折叠叠,十分整齐。面在汤里飘逸,汤在面底荡漾,缀一簇绿得滴翠的菜料,远远地便有香气扑入鼻孔,令人垂涎三尺。这面有个讲究:一红二白三清四绿。辣子油要红、长面条要白、汤必须清而爽,点缀的菜料则十分的绿和翠。那长长的面条特别柔韧,咀嚼起来口感绝好,韵味悠长;那清清的汤水十分酸辣,油汪汪的,喝一口令人全身酣畅淋漓,毛孔顿张,很是酸爽。

灵台人吃面很是讲究。汤多而面少,搛得多了,一筷子将面整个挑起,如饕餮者用事,不免十分尴尬;搛得少了,长长的面条一时难以夹断,又吸不进口,难免让人窘迫。须得不多不少,才好享用。会吃的人,用筷子挑起几根在汤里摆动一下,然后轻轻地喂到嘴里慢慢地吸。这时,面的长、柔、筋、耐嚼,汤的酸、辣、汪、煎、香都可体会出来。

做面也颇为考究。“揉、醒、擀、犁”四字诀。做酸汤细长面要用麦粒中最精华的部分,俗称“飞箩面”,和面要放适量的食碱,在没有食碱之前,女人们会把秋季收割回来的荞麦秆晾干烧成灰储藏起来,和面时化成水调入面中。揉好的面倒扣在盆底,放置一小时许,谓之“醒”,面的韧性因此增加。擀面的木杖,年长日久,光艳晶亮,面在一收一拢之间便薄了许多。女人们常常举重若轻,潇洒娴熟,叫人叹服。最后一道工序是切,灵台人谓之“犁”,讲究眼到、心到、手到,宽窄相等,粗细合适。一碗酸汤面做成,情在其中,意在其中,韵也在其中了。如今社会进步,发明了压面机,省了许多工序,很大程度解放了女人的劳动。压面机做出的面就叫“机械面”,为了区别,人们就把酸汤细长面叫做“手工面”。无论怎样做出的面,汤都是一样,吃起来各有一番滋味。

酸汤细长面如此被灵台人看重,渐渐地便成了文化,有了人文意蕴。亲戚朋友登门,吃的是“迎客面”,老人过寿,吃的是“长寿面”,男子结婚,全家人要吃新娘做的面,谓之“试刀面”,其实是在考验新娘的厨艺。最隆重的要数大年之夜,与许多地区年夜饭吃汤圆和饺子不同,灵台人吃的则是长面,面一出锅,先要盛上一小碗敬献给灶王爷,让灶王爷保佑一家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还要在堂屋先人的牌位前供奉,也让先辈们分享,最后才是一家人围起来团团圆圆吃面。

如今,许多民俗正以看不见的速度在飞快消失,酸汤长面成了为数不多能够传承下去的民俗文化。风雨岁月,酸汤长面寄托着灵台人的一种姿态,一种亲近,一种无言的交流——其实,这也是一种深切的乡愁。

新闻推荐

灵台县“三夏”生产工作会暨禁止公路打场晒粮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召开

6月12日,全县“三夏”生产工作会暨禁止公路打场晒粮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召开,县政府副县长白亚军主持会议并讲话。会...

灵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灵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