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设在家门口 脱贫致富不远行──灵台县组织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便输转助推脱贫攻坚

平凉日报 2019-07-10 16:54 大字

在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灵台县委、县政府清醒认识到:发展产业必须坚持“长短结合”,既要让贫困群众眼前能脱贫,也要远期能致富,更要未来可持续。基于这样的认识,灵台县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思路,在着眼长远抓好苹果、肉牛等产业的同时,狠抓了以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便输转为重点的劳务产业发展,探索形成了“党组织+劳务公司+企业+贫困户”的劳务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灵台模式”,在富民强县、决战脱贫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扭住“关键点”,探索劳务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深入推进,大部分有发展意愿、发展能力的贫困群众已如期实现脱贫,但仍有部分贫困户发展产业缺乏技术,家务负担较重,务工远不能去、近不能进,如何让这部分人的“钱袋子”迅速鼓起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成为了灵台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苦苦思索的问题。

有问题就有行动。灵台县围绕如何促进贫困群众较快稳定增收开展了大规模调研。调研发现:一方面,县内商品房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劳动用工以四川、河南等地农民工居多,部分工程项目使用外县籍农民工比例达到80%,而县内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劳动力一则由于缺乏组织、二则由于缺少技能,就近就便输转的很少;二一个方面,县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有大量的用工需求,但因劳务供需双方不对接和信息不对称,不同程度存在“企业用工找不到人、群众务工找不到活”的问题;三一个方面,县域内就业岗位开发不足,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中老年人“农闲人也闲”,打工挣钱没门路,加之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农村闲散人员增多。同时,从全县贫困群众收入构成看,劳务产业收入占比逐年增大,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和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加之劳务产业具有成本小、周期短、见效快、门槛低等特点,且不易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影响,打工一天就有一天的收入,相比其他传统产业更易于被群众认可和接受。

问题是创新的动力源。为此,灵台县坚持问题导向,落实精准要求,把目标紧紧锁定在组织贫困群众就近就便输转上,确保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源,解决有限的问题、实现有限的目标。经过深思熟虑,灵台县委、县政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依托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重点项目建设,在统筹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力资源供给和市场用工需求有效对接的发展思路;在总结自身劳务产业发展实践经验和借鉴外地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通过乡村党组织摸清底数、提供协调服务保障,劳务公司牵线搭桥、组织劳务输转,企业广开门路、提供就业岗位,贫困群众就近就便务工、直接增加收入,推动劳务输转由自主分散式向组织规模化转变、由以县外为主向县内为重发展、由以精壮劳力为主向留守群众特别是贫困劳动力覆盖,在助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中取得了立竿见影、呼谷传响的效果。2018年,全县共组织就近就便输转贫困劳动力1.6万人次,贫困群众家门口务工户均年收入稳定在15000元以上,有4534人靠劳务一业实现稳定脱贫,占同期脱贫人口的三成,在促进和保障全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念好“本地经”,深入挖掘贫困群众身边的用工岗位

面对繁重的脱贫任务和紧迫的脱贫时间,党委政府的主导最能迅速、有效地解决劳务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对此,灵台县委、县政府坚持用政策杠杆撬动劳务产业发展,出台了《关于做好劳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所有财政投资项目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本县籍劳务用工必须达到用工人数的50%,贫困劳动力达到30%。对按要求雇用贫困劳动力、严格落实用工计划,并足额兑付工资的企业,县里在项目资金拨付、基础设施配套、高校毕业生支企、项目融资、农业企业享受项目补贴和政策扶持五个方面给予优先优惠,树立了“谁支持贫困户,政府就支持谁”的鲜明导向。

同时,坚持创造增量与盘活存量并举,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和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试点工作,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扶持培育力度,增设村级护林员、草管员、保洁员、道路养护员等公益性岗位,推动县乡村域内用工岗位快速增长;鼓励用工单位实行市场化运作,推动细化内部分工,根据企业运营实际和贫困群众体力能力,开发企业运营保安保洁、食堂帮厨、包装装运,苹果种植施肥松土、疏花疏果、分拣套袋,肉牛养殖饲喂保育、饲草加工、粪便清运等低门槛岗位,为贫困群众就近就便务工提供多样化选择。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下剩的贫困人口中,相当一部分致贫原因是缺劳力、缺技术以及家庭成员患大病、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等,他们并不是没有外出务工的意愿和想法,而是没有外出务工的条件和能力,总之“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此,灵台县兼顾贫困群众接送孩子、照料老人、下地干活、行动不便等因素,引导用工单位根据贫困劳动力实际情况,对上工时间无法保证的,设置随来随干、工时累加的按时计薪岗位,对无法离家外出的,安排按件计薪的家庭加工工作,做到随来随就业、随时有活干、有事随时走、活能带回家,确保贫困群众农闲和生活之余的“碎片化”时间也能有效利用、变为收入。

齐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灵台县什字镇引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在什字、朝那两镇流转种植高标准矮砧密植果园4059亩,与周边村社584名群众签订长期劳务合同,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6人,遇到清园施肥、疏花疏果等用工高峰,日用工可达到700人以上,2018年支付果园管理劳务报酬728万元,贫困群众仅家门口季节性务工一项户均增收12000多元。

架设“立交桥”,实现供需双方的无缝对接

“以前每一个活都要自己亲自出去打问,这几年活不好找,时常青黄不接。现在和劳务服务公司合作,不仅工资有保障还省事,这个活干完下一个就接上了。”什字镇草脉村郭某明乐呵呵地说道。

“人找不到活、活找不到人”是劳务市场既普遍又尴尬的现象,为破解供需双方无缝对接这一难题,灵台县把党组织建立在劳务产业链上,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劳务产业党总支,以村为单位成立劳务产业党支部,为农村群众“量身定做”政策咨询、岗位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对接、权益维护等事前、事中、事后服务。结合对接和制定“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灵台县组织开展了大规模调查摸底,全面摸清农村劳动力数量、结构、文化程度和技能特长,详细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就业意向以及家庭特殊情况等,同时调查测算县域内企业和项目建设用工情况,建成了覆盖所有农村贫困劳动力和用工单位的“灵台智慧劳务”信息管理平台,为精准精确的用工需求对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政策支持驱动和基层组织协调服务,灵台县的劳务产业一下子就被盘活了,短短一年间,建起了14个劳务党组织,26家劳务公司应运而生,122名劳务经纪人像“红娘”一样,一头联系用工企业“找需求”、一头组织贫困劳动力“觅门路”,确保干活的人能找到活、用工的企业能找到人。同时,建立了符合农民特点的出勤签到、竞争激励、反馈评价、委托带工四项机制,全面提升了贫困劳动力输转的可用度、可靠度和可信度,打消了用工企业对于“贫困群众出工不稳定、用工难管理”的顾虑。就这样,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便灵活机动就业为重点,一个“党组织+劳务公司(劳务服务中心)+企业+农户(贫困户)”的劳务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通过党组织服务引导、劳务公司组织输转、企业提供岗位、群众因才就业,使灵台县劳务产业的链条更加完整、运行更为规范。

杨玲琴是一名农村劳务经纪人,2018年,她先后帮助周边五六个村的40多个村民找到了工作。“就近务工,让我们这些留守人员有事干。不仅腰包鼓了,在家里的地位也上升了,整个村‘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也明显少了。”杨玲琴细数着眼前的变化。

织密“服务网”,完善就近就便务工的保障体系

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技能缺乏,是灵台县劳务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要想提高贫困户的持续增收能力,就离不开就业技能的培训。为此,灵台县坚持输转以培训为先,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能干什么培训什么、愿干什么培训什么”原则,探索建立依托培训精准配置就业岗位和劳动力资源的机制,对接市场需求,整合农牧、林业、科技、扶贫等渠道培训资金,扎实开展择业观念培训、引导性培训和岗位技能实训,使贫困劳动力普遍掌握一技之长,为输转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要尽可能为务工人员提供方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全县劳务产业助推脱贫工作推进会议上,灵台县委主要领导掷地有声。灵台县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作用,组织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帮扶干部进村入户,长流水、不断线开展感恩奋进、遵规守法、文明新风和脱贫光荣教育,大力宣传劳务政策、利益前景、用工信息和维权保障,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苦干不苦熬”志向,激发勤劳致富积极性。对家庭有困难、无法外出的贫困群众,实行土地委托代耕或流转经营,老人孩子幸福大院托养或邻里互助等措施,消除贫困劳动力后顾之忧。

推行劳动报酬由劳务公司出面领取、劳动保护由劳务公司出面协商、劳动争议由劳务公司出面协调、劳动伤害由劳务公司出面处理、法律援助由劳务公司出面联系等权益维护机制,为贫困劳动力安心务工吃下了“定心丸”。督促用工单位在按时足额支付工资的前提下,根据贫困群众实际提供差异化岗位,遵循按劳分配原则落实综合计时、按件计量的差异化报酬待遇,干多少活就给多少钱,确保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追求经济效益相统一、贫困群众劳动付出与劳动回报相适应。引导用工单位强化保障激励,积极落实提供简餐、发放劳保、提供临休场所、特殊情况下提前预付工资等措施,提高企业用工吸引力和劳动生产率。

如今,通过组织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便输转,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人口把“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保证了随时有活干、干活有收入,切实增加了收入,实现了挣钱、顾家、尽孝“三不误”;特别是随着全县“三变”改革深入推进、牛果菜产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实现了贫困劳动力“土地流转稳赚、门口务工净赚、‘三变\’改革多赚”的多重增收效果。同时,推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便输转,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结构性供需矛盾,进一步助推了产业发展;让妇女老人有了稳定收入,增进了家庭和睦、促进了社会和谐;让党组织走进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为民情怀和执政信念,随着劳务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大道越走越宽,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便输转成为了贫困户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真真切切的幸福感浸润百姓心田,让奋力改变贫困面貌的困难群众,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新闻推荐

灵台:王度林、杨崇科督查全县劳务产业发展情况

6月12日—13日,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王度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崇科先后深入中台镇、邵寨镇、独店镇、蒲窝镇...

灵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