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甘肃日报 2019-03-07 07:00 大字

甗【yǎn】

器物:匀铜甗

西周

灵台县白草坡出土

高37.5厘米,口径23.5厘米。侈口,细腰三款足,腰设活箅,口沿饰兽纹,足饰牛面纹。腹内壁铸有“匀”铭文。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甗,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流行于商代至汉代,东汉以后逐渐衰亡,是利用蒸汽蒸煮食物的炊具。最早出现的甗为陶质,商周时期出现铜甗,秦汉之际有了铁质甗。

器形:由甑、鬲两部分组成。上部的甑多为圆体,侈口,两立耳;下部的鬲一般比甑小;中间以箅相通。商和西周的甗多为甑、鬲合铸。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甑、鬲分铸,甑的圈足与鬲的口沿形成子母口,套合在一起,使用时更为灵活。

功能:在甗上部的甑内放置食物,下部的鬲中盛水,加热鬲的底部,利用水蒸气可将甑内的食物蒸熟,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蒸锅。此外,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甗通常与鼎、簋、豆、壶、盘、匜等青铜器组成一套随葬礼器,置于墓中。可见,甗兼具炊具、礼器和葬具的功能。

(文/裴之祺)

新闻推荐

灵台县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公告

灵自然资告字[2019]01号经灵台县人民政府批准,灵台县自然资源局委托甘肃鼎鑫拍卖有限公司对1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挂...

灵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