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静宁如何变“废”为“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提到静宁,首先想到“静宁苹果”。
“静宁苹果”之所以名扬天下,除了其地处北纬35度世界公认的最佳苹果生产带外,还有一个重要秘诀——变“废”为“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静宁苹果高产优质与近年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走绿色果品高产高效发展之路密不可分。”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李建明说道。
作为全国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静宁县苹果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年产量达80万吨,全年有机肥需求量达50万吨以上。
如此大的有机肥需求量,当地如何解决?
近年来,静宁县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有机肥生产等延伸产业,促进循环农业和产业互通融合发展。目前,全县肉牛存栏10.6万头,年产粪污废弃物达120万吨左右。
位于静宁县甘沟镇的昊康牧业有限公司,正是变“废”为“肥”的典型代表。
“公司集肉牛繁育养殖、有机肥生产加工、废物循环利用为一体,走出了‘饲草种植—肉牛养殖—肥料加工’的产业链循环发展路子,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公司董事长尹喜生介绍道。
尹喜生曾在宁夏隆德县淘得第一桶金,“我虽然身在隆德,但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希望能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7年,尹喜生毅然返乡创业。从开办污水处理厂到养殖100头肉牛,再到现在肉牛存栏近2000头,尹喜生感触最深的是“赶上了好政策”。
为促进肉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2021年,静宁县出台加快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24条实施意见,这让尹喜生信心倍增。
2021年初,昊康牧业有限公司投入1000万元,流转2万亩土地种植饲料玉米。同年3月,投资6041.58万元完成一期养殖基地建设,牛存栏达1800头。今年初,公司又投资1.2亿元建设二期养殖基地,建成后牛存栏将达5000头。
走进公司养殖区,一头头体格健壮的红牛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悠然自得,10座牛棚整齐排列。饲喂车间里,各种设备一应俱全,拌料、喂食、清粪等全部实现机械化。
“春节刚过,二期项目就已开工,计划修建牛棚12座,新养殖肉牛3200头。”尹喜生说。
来到污水厂多段多级生物反应池,泥土清香扑面而来,一排排绿植整齐摆放。
“这是污水处理厂的‘心脏’,污水厂的干污泥、牛场产生的牛粪、周边养殖户的猪羊鸡粪、废弃果木和玉米秸秆等经过混合搅拌输送至高温发酵塔,使其充分腐熟、灭菌、除臭、去水,最终加工成有机肥。”尹喜生介绍说,肥料重点供给周边区域果园生产、设施蔬菜及玉米种植,既解决了生态环保问题,又为果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机肥料,年生产量达20万吨。
沿着污水处理厂氧化塘边的步道一路前行,只见一汪碧水清澈见底,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几群水鸟在这里安了家。
“这是经过消毒处理后的水,用于城区浇洒道路和绿地,脱水污泥经好氧发酵用于园林绿化,有效提升中水回用、污泥无害化及二次利用能力。”尹喜生介绍道。
不论是粪污变废为宝,还是污水净化利用,都从根本上解决了有机肥短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静宁县正努力向着绿色循环、产业融合的方向发展。
新闻推荐
2月15日,静宁县生态环保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会议召开。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靳智德主持会议并讲话;县政府副县...
静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静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