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地,换得洮水来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侯小宝
家门口要建引洮供水二期工程静宁县配套净水厂,静宁县八里镇红林村村民杨清不得不舍去最挣钱的1.5亩梨园。
这块自上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分到手的庄稼地,从1995年开始便慢慢栽种早酥梨树了,有些还是在父辈手里栽下的,一种就是25年。在全家的种地收入中,梨园的收入最稳定、最挣钱,年成好时一亩梨园能卖5000元,年成不好也能卖3000多元。
因为离引洮供水二期静宁配套工程中的县城工程调蓄水池较近,总投资1.5亿的净水厂选址红林村,杨清的1.5亩梨园被圈进了永久性征地范围。
全家6亩地,川地3亩多。川地栽果树,山地种洋芋。这是杨清一家几辈人赖以生存的基础。
梨园是家人的“心头肉”,引洮是乡亲的“世纪梦”,杨清内心很是挣扎了一番。
红林村全村8000亩耕地,川地只有2200亩。在这个“自从有人就有旱情”的地方,人们对水的渴望强过一切,几乎所有的村民们都有着“担水吃”的记忆。
从记事起,父辈就是半夜担水,来回一小时,早晚各一次。在吃水最困难的90年代,村民整晚都要去西河取水点等水,手指粗的一股水,供养着200多户人,排队一晚上才能担回两桶水。
遇到一场大雨,涝坝就是最好的地方,满涝坝的娃娃耍水,大人拿着鞭子赶娃娃,怕把水弄脏了,牛羊等牲口喝不成了。
今年夏季的一场大旱,更让红林村村民再次体验了一次缺水之痛。河道几近断流,庄稼大量绝收。
川地的果园是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今年旱情,果园亦未能幸免,直径本可长到80、90公分的苹果只长到60、65公分,卖不上好价钱了。
盼了几辈子的“引洮梦”不能被阻挡在自己手里!杨清第一个站了出来,迅速完成了征地手续。
净水厂占地80亩,征用了红林村村民们最好的耕地。
合理的补偿价,渐近的“引洮梦”,让征地工作变得顺畅。仅仅半年时间,净水厂就完成了征地工作。记者采访时,这片昔日缀满了苹果、梨的土地上,净水厂雏形已现。随着引洮供水二期工程的通水,城关镇、城川镇和八里镇的12万人将喝上经此处理过的洮河水。
有了洮河水,红林村原来作为取水点的西河坝的水就可以节省下来养牛、浇田,也不用担心每年枯水期的日子难熬了。
令村民更为期待的是,调蓄水池的临近,能让红林村附近形成一个小气候,空气湿度上去了,生态就会变好,冬春的风沙天气会减少,山上栽树也能活了。听说县里已着手依托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在附近规划起了生态湿地公园……
舍了梨园,杨清本来在庄稼地里已“不做他想”,打定主意要外出打工。但听到这些利好消息,他的思路又变了,设想着将来有那么一天,气候渐好,就可以在山上那几亩洋芋地里栽上苹果树了……
新闻推荐
9月24日,西城区气象局、南关二期片区举行棚户区改造项目选房大会,148户棚改户将选到自己心仪的新房。选房大会按照疫情防控...
静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静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