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大地的流韵与歌吟 ■邓勤
村野的温度作者:李新立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任何时候看去,村庄里散乱的院落、院落里的房舍,与四围的景致搭配得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起到色调过渡作用的,我认为是那些瓦,青瓦。它们被青的山,绿的树环合拥抱,就像是一种没有异议的必然,与白的雪霜、黄的土地、秃顶的树木站在一起,也浑然天成,宛若一幅人间水墨画卷。
“任何时候看去,村庄里散乱的院落、院落里的房舍,与四围的景致搭配得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起到色调过渡作用的,我认为是那些瓦,青瓦。它们被青的山,绿的树环合拥抱,就像是一种没有异议的必然,与白的雪霜、黄的土地、秃顶的树木站在一起,也浑然天成,宛若一幅人间水墨画卷。”这是甘肃静宁作家李新立《青瓦绿痕》中的一段描述。作者在不经意间发现延续千年的青瓦已经被各种机制瓦、彩钢瓦占领后,蓦然明白还是青瓦绿痕更符合乡村的特质。
其实,李新立的担忧并不是孤例,成都平原农舍上的青瓦也无一例外地换成了各种机制瓦,甚而就是钢筋混凝土的现浇屋顶。我们期待乡村能尽量留住那些原生态的环境、文化和生活方式,不然我们的灵魂将无所归依,终生成为故园之外的旁观者和漂泊者。
李新立作为打工者,以“打工谋生,业余记录窘迫的生活及精神状态”,背井离乡的经历让他笔下流泻出的文字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回忆以及爱与愁绪。写作多年的李新立,生活是坎坷的,但这坎坷反过来却成为他写作的难得养分和驱动力。李新立用缠绕思念的笔墨书写家乡的草木人情,以赤诚纯粹之心感恩家乡的温情赠予。这就是他尽管描述的都是甘肃村野的过往,但却能让我这个四川人产生共鸣的原因所在。
李新立最新出版的《村野的温度》分为“屋檐的梦痕”等三辑,收录了《青瓦绿痕》等三十一篇散文。他从乡村的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回溯过往,在徐缓流淌的文字中刻画了六盘山下甘肃村庄的往昔岁月。他的文字,有对尘世冷暖的悉心体悟,有悲悯,有深思,有发现。他的语言不喧哗,质朴无华,却深入表达了他对世界的理解、包容和热爱。我们从中既可倾听个人心灵的私语,又可与时代的足音和地域的风情相遇。故乡的山水、草木鸟雀、人、民俗文化、吃食、四季等都被容纳进李新立所构建的回忆的乡土里,融化在他优美而质朴的文字中。
李新立的创作更接近乡村生活的内核,从容,节制,在缓慢的光影中折射出村庄的疼痛与质感。从品质上来说,我更确认这是一种灵魂的追随,以及对乡土深沉的歌吟。譬如在《青瓦绿痕》中,作者谈到了传统制瓦的工序、青瓦和机制瓦的区别、建房的过程、瓦缝间生长的榆树以及瓦上的苔藓。作者谈道,“天色暗了下去,狂风乍起……雨点,似乎很重,先是几颗,在青瓦上啪啪地摔碎,接着,一串串的雨珠,发出哗哩哗啦的声音,与青瓦合奏似的。”这样栩栩如生的描述,如果没有乡村生活的长期体验和细致观察,是根本表达不出来的。
新闻推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这么一群人,或为人父人母,或为丈夫妻子,或为党员人才,舍小家顾大家,一个人守护一群...
静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静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