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20年:推动平凉生态巨变 农民增收的伟大壮举

平凉日报 2019-12-31 18:03 大字

当你走进陇东大地,从羲皇故里到崆峒山下,从回中古道到皇甫谧乡,映入眼帘的满是青山绿水,绿色风景接踵而来,到处花红柳绿,遍地金果飘香,四季常青,碧水潺潺,如诗如画,让人流连忘返,给人一种最美不过江南,不似江南胜似江南的唯美感觉,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道源圣地、金果之乡—平凉生态建设的真实写照。

这得益于全市历届党政组织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开展植树造林,持之以恒推进国土绿化的结果,特别作为建设规模最大、综合效益最高的退耕还林工程,为全市生态环境巨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世纪之交实施的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在贫瘠荒凉的黄土高原上掀起了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推动了平凉山川大地由黄变绿,为改写全市植被稀疏荒凉、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少雨多灾、黄风沙尘频发的历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启了大地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林业发展新征程,走出了一条生态与民生统筹推进、“金山”与“银山”协调共建的绿色发展路子。尤其是六盘山深度贫困片区庄浪、静宁两县,大力发展山地苹果产业,加快了由生态脆弱县向生态大县、梯田大县向产业大县、国家贫困县向农民富裕县的三个转变,全市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林果产业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退耕还林工程真正是一项惠农惠民最大的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1999年,国家决定在甘肃等三省试点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后,全市各级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政策,率先启动试点工作,特别立足全市生态脆弱、林果产业规模效益不高的实际,紧紧围绕打造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新高地,构建黄河中上游陇东生态安全屏障目标,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崛起和产业支撑发展战略,坚持全市动员、全域规划、全面实施,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大力发展生态民生林业,在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农民脱贫增收和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退耕还林20年,从1999年10月开展试点到2002年全面启动,再从2013年新一轮启动至今,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封育面积463.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还草213万亩。1999年至2013年,实施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418.53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68.33万亩(生态林143.56万亩,经济林23.46万亩,退耕还草1.31万亩),荒山造林241.5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工程覆盖全市102个乡(镇)、14个国有林场、1个苗圃(南川苗圃)、1个林管所(北山林管所),惠及30.84万个农户、135.74万人。在国家和省上历次检查验收中,平凉市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面积核实率和成活保存率均达到98%以上;2014年至2019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44.67万亩,面积核实率均达到100%,合格、保存率均在80%以上。工程惠及8.2万个农户、33.4万人。

在工程实施中,严把“六个环节”,实行“四个结合”,取得了“五大成效”。

“六个环节”:一是严把规划设计环节。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山头地块,认真开展外业调查,科学制定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总体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及作业设计,坚持因地制宜,坚持针阔混交,乔灌草搭配,生态经济结合,优化造林模式,科学配置造林树种,科学推进工程建设。二是严把工程启动环节。采取一年工程两年造的办法,抢抓时令节点,精心谋划实施,上年提早预留地块、整修工程、修建产业路,来年开春及时调用苗木农资,部门乡镇密切配合,做到了早谋划、早落实、早启动。三是严把苗木栽植环节。全面落实挖好一个标准坑、选栽一棵优质苗、浇足一桶定根水、铺上一张保墒膜的“四个一”造林措施,采取包区域、包村社、包成活、定时间、定任务的“三包两定”责任制,有效保证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四是严把林木管护环节。坚持造管并举,全面建立“市级统筹、县乡牵头、村组主导、群众参与、联防联治”的林木管护机制,突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全面落实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自然灾害预防和封山禁牧措施,严厉查处各种毁林违法行为,切实巩固工程建设成果。五是严把工程督查环节。健全完善了造林质量和检查验收责任追究机制,采取日常监管与专项督查相结合,认真开展县级自查、市级复查,逐乡镇、逐工程、逐地块进行考核验收,查工程质量,查苗木成活,查面积保存,下发通报,跟踪整改落实。六是严把资金使用环节。从上到下建立了目标管理、法人负责、工程招标、质量监理、合同施工、检查验收等监管机制,组织财政、审计、林草等部门,对退耕还林工程资金管理开展核查审计,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充分发挥了工程资金使用效益。

“四个结合”:一是坚持生态林与经济林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工程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实行山顶梁峁油松沙棘“戴帽”、山腰梯田果树“缠腰”、地埂林草“锁边”、沟道坝库刺槐“穿靴”,因景植绿,因绿配景,“点、线、面”相互融合,打造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夏秋有果”的一个又一个生态景观,实现了生态与民生建设“双赢”。二是坚持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坚持城乡一体推进,对城郊结合部、城乡面山、水源保护地、坡耕地,统一规划,分年实施,全面治理。坚持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改善乡村面貌的有力抓手,大力开展城乡清除垃圾复绿还绿、树下花坛花卉点缀、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等行动,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三是坚持规模化与多样性相结合。按照“针阔混交、乔灌草搭配、高中低栽植”的思路,在立地条件好的区域栽植苹果、核桃、梨等经济树种,在城乡面山以栽植大苗油松、侧柏、云杉为主,套植香花槐、海棠、红叶李、速生柳等景观树种,在地边、荒山荒坡栽植刺槐、山毛桃等乡土树种,形成了“点、线、面”相互融合的生态发展格局。四是坚持植树造林与生态旅游相结合。以建设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和休闲避暑胜地为目标,把退耕还林工程和生态旅游产业规划相结合,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高规格栽植,大力推进生态公园建设工程,全市建成森林公园6个、生态休闲公园23个,创建省级森林小镇6个,林业助建美丽乡村469个,生态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五大成效”:一是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显著。20年来,全市累计完成退耕地还林还草21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7.98%提高到33.62%(退耕还林工程贡献率达到38%),活立木蓄积量由760万立方米增加到1400万立方米,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9.27%。昔日一道道荒山秃岭、一块块瘠薄耕地、一条条沟道塬边全都披上了绿装,一个个缺林少绿的贫困山村旧貌换新颜,树木郁郁葱葱,田间瓜果飘香,绿色成为时尚元素,森林变成绿色银行。退耕还林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农田庇护、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助推作用明显。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前,农村主要以种粮为主,农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果树经济林发展尚处于规模扩张阶段。退耕还林实施后,生态短板逐渐得到弥补,果树经济林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大幅增加,农村经济开始走多元化发展路子,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林果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凸显。退耕还林工程从实施之初,就把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树经济林放在重要位置,采取工程建点示范、行政技术双包、奖补结合等办法,动员群众依靠退耕还林工程发展苹果、核桃、梨等经济林42万亩,带动建设了静宁县城川镇东山梁、李店川流域,庄浪县朱店镇北川,泾川县飞云镇元朝村,灵台县什字塬等一批苹果生产基地,建成了西部葫芦河流域、东部泾汭河流域两个百万亩优质果品生产片带,发展果园万亩乡镇85个、千亩村1063个,全市果树经济林由1998年的87万亩增加到256万亩。四是农民脱贫致富中的支撑作用增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有力的促进了脱贫攻坚步伐。一方面,全市果树经济林的蓬勃发展,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实现了由输血功能到造血功能的根本转变,造就了不少的千万元村、百万元社和十万元户,苹果真正成为农民的摇钱树、幸福花和致富果。另一方面,退耕还林政策补助使农民更直接的得到了实惠,鼓了钱袋子,建了新房子,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0年来,退耕还林工程直接兑现到户政策补助资金362210.652万元,惠及39.04万户169.14万人,户均收入9278元,人均收入2141元。再一方面,在工程实施中,推广扶贫攻坚林业合作社、村民自建等模式,为年龄偏大、就业能力偏低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有偿参与造林工程整修和苗木栽植,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实现了不出远门就能打工增收。五是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提升。随着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深度推进,厚植了生态底色,扮靓了城镇乡村,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打造了一批生态文化示范村,促进了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融合发展,反映全市生态文化的金果人家等舞台剧、微电影、摄影展、诗歌、散文颇受群众青睐,生态文化正能量的传播,为建设乡村文明,繁荣乡村文化,加快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20年辛勤播绿,绘就了厚实的生态底色,实现了山青水秀生态美的伟大变迁;20年砥砺奋进,培育了繁荣的林果产业,加速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前进步伐,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提供了强大的生态支撑。平凉市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先进市”、“甘肃省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2017年,省政府在庄浪县召开了全省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暨退耕还林现场会。一张张靓丽的生态名片,既是对平凉生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有力褒奖,也必将极大鼓励和鞭策平凉生态建设取得更大的辉煌。

新闻推荐

静宁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评估测评会议召开

会议现场与会领导参会人员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查看12月7日,县委书记王晓军主持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

静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静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