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跟着产业走农民跟着党员走 静宁县创新农村经济架构组合的新实践
万奎麟
静宁,全省苹果产业大县;静宁,全国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块红色的热土上,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产业为纽带,以党建为支撑,让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经济组织架构重新组合,形成了党支部跟着产业走、农民跟着党员走的新型农村经济架构组合,在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大文章上,写出了静宁实践的新意。
在突破贫困中 打破行政村区划发展
静宁一河夹两山。在葫芦河的南部山区,苹果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山区农民靠发果财,盖起了小康屋,开上了小汽车,小康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而北部山区高寒、干旱,不宜种果。靠种玉米、养牛,单家独户发展,一村一品闯市场,依然不能彻底改变贫困面貌。
南部山区农民的小康日子让北部农民眼红,也让北部乡村干部肩头的压力与日俱增。如何突破贫困的话题,一直是北部山区乡村干部面对的难题。县委把抓党建促发展,作为北部山区精准脱贫的主题。在全县干部队伍中精挑细选出一批有胆识、有眼光、敢作为的年轻干部,挑起了乡镇党委班子重担。
原安镇是北部山区最贫困的乡镇,产业发展一直是在零打碎敲中前行,形不成规模,迈不开步子。在主题教育工作中,县委提出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把党员聚在产业链、把贫困户嵌入到产业链、把产业品牌树在产业链上的产业发展“四链”模式,一下子打开了镇村干部突破贫困防线的思路。他们跳出原来以村社发展产业的模式,以“支部跟着产业走,农民跟着党员走”的新型村级组织架构,在全镇以14个村集体为股东,注册成立了静宁县原安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镇产业公司党委,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担任公司党委书记,以产业为联结,打破行政村区划,整合组建平凉红牛养殖、食用菌产业及土蜂产业党支部,全镇共下“一盘棋”。
党委书记万德强拿出一张全镇产业体系建设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原有传统形式的村社组织全部随着农村产业合作社走。万德强介绍说,过去一户养牛的农民,除了养牛,还要种植玉米、青贮饲料。牛出栏时,还要自己找市场。现在养牛户只需要专心致志育肥牛,玉米种植、收割、饲料青贮打包,肉牛出栏走市场,都有专业合作社负责。养牛户需要的饲料、补贴款发放,只需一个电话,服务公司便会及时送到户。党支部在合作社负责项目资金监管和为民服务,确保国家投入的资金增值保值。同时,对公司经营和市场活动,党支部不参与、不干扰,真正做到了有位、有为、不越位。公司获取的利润,党支部按股份分红,收入归集体经济积累后,作为村级公益事业经费。党组织的凝聚力增强了,党员的威信在农民中树立起来了。
如今,原安镇通过“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运行机制,吸纳421户贫困户参社入股,因地制宜、专业化发展早酥梨、静原鸡、德州黑驴、小杂粮等增收产业和饲草种植、农机服务等配套服务产业。原安镇的特色农产品销售依托参股的静宁县成投农产品销售公司,线上线下销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2019年,全镇落实贫困户配股分红65.7万元。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都达到2万元以上,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
哈拉村贫困户尹亚军说,新架构的农村合作社组织,不仅把他们农民从小而杂的农业生产中划分出来了,而且让他们更加有信心依靠一技之长致富了。
镇产业公司党委副书记杨云杰信心满满地说,北部山区突破贫困走出的这条好路子,在于探索、实践、别具一格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根深深扎在了农民心中。
大雪节气,破晓之时,北部山区温度已低至零下10摄氏度。灵芝乡尹岔村党支部书记王旺喜,在自己领办的万喜合作社托管果园里,忙得不可开交。同在果园忙碌的贫困户王凡永说:“以前农闲时,不是蹲在墙角晒太阳,就是在牌桌子上胡耍呢。现在,忙着在合作社务短工。今年,领到手的工钱就有8000多元。”
灵芝是北部山区最贫困的乡。穷怕了、苦怕了的农民,自从跟上有党支部做主心骨的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后,信心满满,劲头十足。针对一些农户外出打工,果园闲置的实际情况,王旺喜挑头办起了果园托管合作社,与村里110户农户签订了1010亩果园托管合同,给村里贫困户提供短期就业岗位100多个,不仅让荒芜的果园重新绿了、红了,而且为贫困户提供年劳务收入27万元,户均年增收2600元以上。王旺喜说:“咱是党员,不能只管自己致富,还要在奔小康的路上,拉着贫困户一起走。这是咱党员的责任和义务。”王凡永接上话茬说:“王支书的话像冬月里的一盆火,暖得咱农民心里热乎乎的。”
灵芝乡在合作社的建办运营过程中,对标脱贫目标任务,聚焦扶贫产业发展,把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群众优势、党员示范带动优势与合作社龙头企业信息、技术、资金、市场优势有效结合起来,走出了党建引领合作社“互融互促”的发展路子。
“路子走对了,但要走稳走好,发挥好专业合作社作用,还需党委政府不断强化规范运营管理,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灵芝乡党委书记李好信比喻说。“村办合作社好比皮筏子,经不住市场浪潮的拍打。有了乡产业公司这条大船和党组织领航掌舵,就可以抗大风大浪,凝结成强大的战斗力了。”
目前,灵芝乡以党总支为牵引的产业公司与17家经营实体合作,为贫困户提供稳定就业岗位200余个,创劳务收入127万元,全乡11村集体实现年终分红17万元,963户贫困户获得分红37万余元,党建助力产业脱贫取得了新成效。
在因势利导中 小产业实现大突破
产业发展是决战脱贫的治本之策。如何立足当下,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产业提速、群众增收的“蜕变”?静宁县界石铺镇、红寺镇党委用实践破题、给答案。
界石铺镇,84年前,红军长征留宿露营此地,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近年来,镇党委把祖辈相传的养牛产业赋予了新使命,改独门单户养牛,为公司化规模养殖,把目标瞄准养牛饲草供应的前端市场和活牛供应的高端市场。他们先后招引陇上草牧业、甘肃春盛康达两家企业,建成了供港肉牛标准化养殖及出口创汇基地。在10个村建成养殖专业合作社并组建联合社,吸纳937户。其中849户贫困户入社种草、养牛、务工、流转土地,抱团发展。组建镇产业公司,同步建立草畜产业党总支,把产业党组织内嵌到“产业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的链条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法定地位,在决策、执行、监督、服务各环节的责权。建立产业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负责人与党组织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将党建工作总要求写入产业经营的章程、协议之中,实现了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在党组织强有力的带动下,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贫困群众抱团发展草畜产业,让全镇的乡亲们吃上了脱贫致富“定心丸”。
走进界石铺供港肉牛标准化养殖及出口创汇基地,现代化的双列式标准化牛棚映入眼帘,圈舍内400头平凉红牛个个膘肥体壮。作为全市首个供港活牛标准化养殖基地,搭建了从农户到基地、从基地到供港澳的高端销售市场,提高了红牛养殖收益,为静宁县探索推进扶贫可持续性实践,实现高质量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经过检疫,过两天这批牛就要送往香港市场了。‘身价’都不低,普通市场活牛每公斤三十五六元钱,供港活牛每公斤在六十七八元。”谈到供港澳肉牛,界石铺镇崔岔村党支部书记赵文学话中透着自豪。“我现在‘双重身份’,兼任了康源牧业联合党支部委员。这个基地的牛都是我们看着供种和育肥的。”
康源牧业联合党支部是界石铺镇融合支部建设标准化、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和产业扶贫,在农业经营体系转型过程中探索创办的一个产业组织,连带3个龙头企业和10个村办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公司的带动下,全镇肉牛存栏量达到8400头,其中1287户贫困户养牛3269头,种植饲草玉米2万亩。通过延伸产业链,全镇走出了一条以畜带草、以草兴畜、畜肥还田的循环农业发展路子,让休闲农业采摘区、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和红色乡村旅游在红色热土上再出发。
“莫到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在静宁县中部干旱山区红寺镇,今年以来,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镇领导有眼光,产业选得好,脱贫脱得早,媳妇不愁找。”跌落在大山深处的红寺镇,高、寒、旱的自然环境,让大山里的农民长期走不出贫困的圈子。是村班子带富能力不强,还是镇党委思路不新、点子不多?新一届党委从找自身不足做起,变“不换思路就换人”为“换产业不换人”的党建工作方式。镇党委一班人扑下身子找优势,走出去找项目,把喜阳光、适应昼夜温差大气候的黄花菜种植特色产业引了进来。在村党支部领办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全镇16个村已推广种植黄花菜3000亩。其中220名党员种植800亩,带动800户贫困户种植1945亩,户均2.43亩。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犹豫过,后来党员户张彦军种了30亩,我也就跟着种了4亩。”说到黄花菜的种植过程,二河村的贫困户马建设有一肚子的话要说。“现在,种有村上的党员带头,管有村上的合作社操心,卖有镇产业公司负责,我心里踏实得很。”
过去的二河村是的红寺镇的典型的软弱涣散党组织,村党支部带富能力差、威信低、服务能力弱,矛盾信访多发,提起村两委,村民们的意见一个接一个。
如今,二河村的村民们在“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带动下,产业发展有了靠山,村党支部发挥出了上联企业、下联农户的核心作用,过去单打独斗的贫困户与党支部、龙头企业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现在的二河村,风清气正,人心思进。
镇党委书记王海军说,过去,我们用简单的工作方法,伤害了一批基层干实事干部的心。现在我们镇党委领导班子先从自己换思路、换工作方式做起。观念一变天地宽。镇村干部一条心,为贫困山区乡亲们脱贫出力流汗。
在换位思考中 最美党员诠释初心
冬日的暖阳,照射在甘沟镇和各村部的政务公开栏上,格外耀眼。如今,这里变成了“问题墙”和“回音壁”,清晰地公示着村党支部的问题清单、整改台账、为民措办实事清单和各级党员干部的电话号码。
“我提出的村里建几个垃圾台的问题,上了问题墙,很快得到了落实。”甘沟镇闫岔村的村民李文友说道。
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甘沟镇开展党员群众大走访活动,把群众反映的揪心事、烦心事和500多条问题意见经分类整理、汇总后贴在全镇21个党支部的“问题墙”和“回音壁”上,接受监督进行整改,较真解决问题的态度让村民们暖了心。
“过去开会喊半天,现在没事村部钻。”提起村民们的变化,闫岔村村党支部书记续寅寅开心地说。“支部不再追着村民走,村民开始围着支部转。”
据悉,静宁县在参加主题教育的65个县直单位,24个乡镇333个村党支部、1个城市社区全覆盖“问题墙、回音壁”,公示各类问题1989条,整改完成1889条,办结率达到了95%,群众大病保险报销有了“加速度”、校园周边“五毛食品”等问题有了“曝光台”,城区道路不断“疏堵提畅”、县容环境“日益鲜亮”……主题教育愈“走心”,“民生温度”就愈暖心,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行动就更自觉。
踩着冬天阳光的影子,走进南部山区最偏远的余湾乡,山梁川地,满目所及皆为果树。按照市、县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安排部署,全乡建立了“余湾乡苹果产业党总支”,下辖果品销售、果品贮藏、产业技术协会等3个党支部。依托“三变”改革的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全乡以支部为统领、以股权为纽带,贫困户以产业扶贫资金、土地、村集体资金入股参与分红,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产业扶贫链接机制紧密联接了起来。
作为静宁山地优质苹果盛产区,余湾乡今年苹果迎来了丰收年。然而,全县百万亩苹果较去年同比增产15.78%。价格下跌20%的市场开局,令果农慌了神,他们纷纷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专业合作社的党支部。
党支部就是群众的主心骨,党员在关键时刻冲在了果品销售第一线。乡党委领头、党组织发力、龙头企业带动,在第一时间,投身在了全县开展的“万名党员干部助推电商扶贫行动”中,线上线下全力帮助果农将苹果快速推向市场,避免了苹果滞销跌价,确保了“增产稳收”。
在这次市场销售“攻守”战中,韩店村党支部书记赵军海,精准把握市场动向,动员果农快收、快销,占得市场先机。但是,部分果农还有存果待销的想法,把苹果拉到他建办的气调库存放,都被他一一劝走。赵军海说:“虽然我少赚了七八万元,但是,果农把钱装在了自己的口袋里,咱也心安了。是党员,就要先人后己。这样,群众才能信赖咱党支部。”
韩店村的果农赵勤勤、赵有仓说起他们村支书的这一举动,满肚子的感谢话溢于言表。最后说了句很朴实的话:“我们赵支书是真正不忘初心,为我们操心呢。”
支部“给力”,群众“得利”,在余湾乡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鸡鸣三县的贾河乡,距县城有77公里,是全县最为偏远的南部山区乡镇。弯弯的山道上,村民们靠独轮车,从大山里推出了一车车优质绿色苹果。“贾河苹果最真心”,道出了朴实的贾河果农种植的苹果赢得的市场美誉。2018年全乡苹果产量4万余吨,果品收入1.2亿元,人均果品收入达到了1.04万元。
村民们物质上富起来了,精神上也没落下。全乡建成移风易俗宣传通道12.6公里,9村设立了家风家训墙,在山庄村、高窑村建起了家风家训馆、党建文化长廊和党建主题广场,开展以党员为带头人的宗族家风家训教育帮扶活动。以村党组织为主导,制定村规民约,评选文明户、身边好人,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党组织书记头雁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引导群众、化解邻里矛盾、助推产业发展。
在探索“党建+基层治理”、推动乡风文明方面,贾河乡走在了全县最前列。在平凉市开展的“千村党组织引领·万名党员承诺,共树文明新风”行动中,贾河乡王沟村党支部书记王绵绵为身边的群众带了一个好头。
在儿子王浩浩的婚礼上,宾客们得知女方彩礼只收了1.8万元,都惊叹不已。说:“咱贾河人已经不是前10年的生活情况了,给娃娃娶亲不拿出个一二十万元的彩礼钱,这不是丢咱贾河人的脸吗?”王绵绵说:“我拉下面子跟亲家谈了,我既是党员也是村干部,头得带好,彩礼不能多拿,但以后家里的困难能帮尽帮。”王绵绵说:“旧习俗要破解很难,难在观念的转变。”
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们在王绵绵等身边党员的带动下,纷纷签订了“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承诺书,以实际行动抵制高价彩礼、薄养厚葬、封建迷信、聚众赌博等不良风气和不法行为。贾河乡党委书记戴康说,现在,贾河乡就是一座花果山,在最美的花果山下,全乡的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最美初心。
如今,百万亩苹果,把静宁县荒山秃岭变成了花果山。在这幅动人的画卷中,党建以“一大一小”的大喇叭、小微信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化作带领群众精准脱贫的实际行动,以“支部跟着产业走,农民跟着党员走”的农村经济架构组合新实践,把主题教育再走深走实。
新闻推荐
静宁县召开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全县根治欠薪工作会议
11月29日,县政府副县长、县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范军主持召开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全...
静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静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