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棵树”的前世与今生 ●

嘉峪关日报 2018-09-07 16:32 大字

杨 亮毛 富

一个热爱嘉峪关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每一页光辉的历史。

在嘉峪关关城东南一公里处,国道312(阳关路)与兰新路交叉口的左侧,八棵大白杨一字排开,宛如守护嘉峪关西大门的“哨兵”,在阳光的照耀下,威武雄壮,伟岸挺拔。

有人说,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家乡,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

在祖国的版图上,嘉峪关只是很小的一点。

在嘉峪关的图册上,“八棵树”的位置,也只是很小的一点。

但,一个小小的点,一旦与长达70年的时光年轮相贯通,它的深邃,它的厚重,它的光芒岂非单单几个数字所能涵括?

如果从时间的定点2018年的某时某刻来看,“八棵树”的“八”字仅是一个具体数字而已,以至于连东来西往的货车、轿车司机都不屑一顾。

如果从1952年栽植的时刻来看,“八棵树”的“八”就绝非一个数字所能阐明,这个“八”字,就是戈壁公路人与天斗、与地斗的豪迈书写!

如果以66年的时光流程来看,“八棵树”的“八”字除了一种战天斗地的英雄书写之外,它的字面含义早已嬗变,成为一种时代精神的留影!

留影,留下了一座创业奋斗的城,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

留影,留下了一座白手起家的城,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

留影,留下了一座欣欣向荣的城,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

>>>

“八棵树”的生命:含泪与天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对国之情义、家之爱恋的悲壮讴歌。

与艾青的悲壮讴歌相比,“八棵生命之树”傲然屹立于戈壁荒漠的“绿色奇迹”,除了几分悲壮,更多的是顽强、坚毅、抗争、不屈……

“这八棵树的枝干,现在粗壮结实,我曾试着上前合抱那棵最细的,即使两臂使劲敞开,也搂抱不住。”嘉峪关公路管理局老党员宋文忠说。

宋文忠是平凉市静宁县人,当过知青,插过队。1980年来嘉峪关当上公路人后,就没离开过公路系统。

“这八棵树,如果长在我们老家平凉,现在不要说一个人抱不住,就是两个高个子合拢抱,都不一定能抱得住。”宋文忠说,嘉峪关的自然环境太恶劣了,八棵树66年光阴依然茁壮如初,不易,真得不易。

与平凉相比,嘉峪关市地处荒漠戈壁,风沙、盐碱、干旱相当严重,年降水量仅有88.4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2毫米。

1976年,20岁的许忠友从学校毕业来到公路段后,每年都要在公路两旁植上上千棵树苗,可每年存活的苗子却寥寥无几。

“眼睁睁地看着一棵棵嫩绿的苗子死去,我的心就像被什么揪了下一样,好些天缓不过劲儿来。”许忠友说。

而许忠友的这番描述已经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嘉峪关了,距离栽植“八棵树”的时间已过去了近25年之久。

在嘉峪关公路管理局的党建室,一张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的大泉口道班的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何谓“道班”?就是在公路一定路段范围内,为进行公路的日常保养和维护而建立的养路工人的组织。通俗地讲,就是养路工人休息、吃饭、存放机械和材料的工作点。

大泉口道班位于镜铁山深处,距离市区约85公里。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在原址重建的养护管理站房屋背后是皑皑的祁连雪山,房前左右则是荒凉苍茫的戈壁碎石。

“戈壁上没有植被保护,即使修了路,也会被砂石‘吞噬\’”。工作了20年的嘉峪关公路管理局雄关公路管理段段长李保中听老一辈的公路人这样说。

这是1960年的嘉峪关镜铁山矿周边的自然样貌,试想,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先不说植物如何存活,就是人要想生存下去,那也是需要一股子气呀、劲呀。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10年,把地点挪到市区,上世纪50年代的市区样貌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市区周边都是些光秃秃的石头山,还有就是除了石头就是沙子的戈壁滩。”李保中的父亲,79岁的李习精这样说。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面对风沙的侵害,1952年初春,第一代养路人郑占乾和工友们硬是顶着漫天黄沙,在简陋的道班工房前,用炉棍和铁勺挖开坚硬的砂土,把返青的杨树枝条埋进深深的戈壁。

不曾想,这些“争气”的枝条硬是把稚嫩的根系扎进了戈壁。

“我们工人每天上班的时间紧得很,回到道班天就黑了,于是,我就把爱人和几个家属动员起来挖树坑。没条件,我们就用捅炉子的棍子挖,保证水能流到一起。”92岁的养路人郑占乾回忆说。

每年,郑占乾都要到这八棵树前看一看。今年7月份,看到大树旁石碑上张贴的老照片后,郑占乾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郑占乾说的那些老照片,现在被嘉峪关公路管理局整理出来,以宣传展览的形式张贴在“八棵树”公路文化广场上的墙体上,供人观瞻、供人铭刻。

在这些老旧照片中,有“上世纪50年代养路工人用畜力柳条耙在磨平道路的搓板”,有“修建于1960年的镜铁山木桥”,有“工人为了便于工作,夜宿农民草垛的画面”……

看着这些老照片,再回想一下走过的路,受过的苦,流过的汗,哪一个老养路人不潸然泪下?

对于西北的养路工人来说,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最艰苦的一段岁月,所有的养路活儿,除了畜力之外,基本全靠人的两只手来干。

那时候,越往西走越荒凉,越往山上走条件越艰苦。

“当时,确实有些工友经受不住风沙的洗礼,离开了道班。”77岁的老公路人赵录山说,山上太苦了。

正是因为有了第一代养路人用脚步在丈量过的土地上播下了绿色的种子,才让今日的戈壁“黄绿交错”,甚至在个别地方,葱郁早已覆盖了黄沙。

站在“八棵树”公路文化广场的老照片前,嘉峪关公路管理局局长杨向军向笔者介绍说:“那时候,一壶水,一口干粮再加‘11号’,徒步15公里去植树是常有的事,‘11号’就是两条腿。”

今年68岁的徐德福1970年就开始了自己的养路生涯,他说,虽然大家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但是这里的自然环境太恶劣了,必须得种上些树,要不然刚修好的路,没几天,就被沙子给埋没了。

然,人贵有志。

近40年的时间,徐德福和他的工友们凭着一腔热血,为嘉峪关栽下了无数棵树苗,一起见证着“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四通八达。

岁月如梭,昔日的雄关已如层林尽染般光耀古丝路,再现繁华。但,绿色奇迹的铺就之路并未就此戛然而止。

郑占乾的儿子郑玉生告诉笔者,他们家三代“养路人”与路和树有着不解之缘。如今父亲年事已高,自己也已退休,但侄女依然在公路养护的道路上播撒着“点点绿色”。

大道同行,镌刻着养路人的精神担当,也镌刻着一份份难舍难分的酸楚。许忠友就是其中一位。

许忠友的爱人马菊兰和他同岁,上世纪70年代末从天水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刘家峡,工作条件又好又轻松。

“如果现在我还留在刘家峡工作,我已经是高级农艺师了。”马菊兰有点感慨地说。

马菊兰和笔者聊家常的时候,刚从天水的同学聚会中回来,话语中稍显失落。不过令她欣慰的是,爱人、女儿、女婿都是工程系统的高工。

为了一家团聚,1985年,马菊兰果断辞掉刘家峡的工作,带着四岁的女儿,来到嘉峪关,这一待就是三十多个春秋。

在笔者与马菊兰攀谈的过程中,坐在一旁的许忠友脸上总是笑盈盈的。这笑容,是丈夫对妻子的感激之情,更是丈夫对公路事业的一往情深!

雄关作证,历经六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嘉峪关公路人用勤劳和汗水,使戈壁沙漠变成了通衢大道,这八棵树亦老当益壮,风华正茂,如同矢志不渝的养路人,把青春扎根沙漠,用汗水守卫畅通,展现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

正所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八棵树”的根脉:深深扎戈壁

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那么,深深扎入茫茫戈壁的“八棵树”的根脉又有多深呢?

在没有科学数据佐证的前提下,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认:为了能努力向上生长,这八棵树的根系一定扎得很深,否则,它们不可能自立于天地之间66年,枝繁叶茂,与日月争辉!

这种向下深钻,汲取养分,支撑枝干茁壮的力量,就是一生命体敢向戈壁说“不”的豪情!

历经66年的锤炼,这八棵盘踞在嘉峪关土地上的根脉,向世人庄严声明: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

至强至高的“生命意志”绝不表现在悲惨的生存斗争中,而是表现在一种“战斗意志”,一种“强力意志”,一种“超强力意志”!

“八棵树”如此,培育“八棵树精神”的养路工人、酒钢人、嘉峪关人更是如此!

1980年,当22岁的宋文忠来到荒无人烟的柳沟泉道班工作时,适应了好几个月,才稳下了心。

柳沟泉道班的位置比镜铁山矿的作业区还远,每次进城,宋文忠和工友都要步行6.5公里,走到镜铁山矿的火车站,然后搭上火车才能进城。

“我们柳泉沟道班有16个人,大家挺羡慕镜铁山矿上的工人,坐上通勤车,直接就拉火车站了。”宋文忠说。羡慕归羡慕,16个来自全国各地的他乡人能聚在一起共同干一份事业,大家心里还是十分感激“道班工人”这份差事的。

这就是一种缘分: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今年71岁的退休养路工许登俊,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宋文忠是一块儿的工友,如今许登俊也留在了嘉峪关市,虽然30多年过去了,两人只要一见面,仍是无话不谈。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变的是大道宽又阔,不变的是难忘的青春岁月。

如今的嘉峪关,高速公路技术状况指数达到了94.12、优良路率保持100%;普通干线公路技术状况指数达到77.81、优良路率达到43.12%。然而,1980年以前的嘉峪关公路状况远非今夕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宽阔、平整、顺畅,尤其是通往镜铁山矿的那段路。

为了满足笔者的好奇心,并将路况讲清楚,笔者在采访许忠友时,他顺手画了一张草图,将通往镜铁山矿的线路和交叉路口的名称标得一清二楚。

其中,从现在的民众路口到镜铁山矿的95公里路段,和从冰沟口到镜铁山矿的49公里路段最难“伺候”。宋文忠上世纪80年代所值守的柳沟泉道班就位于从民众路口到镜铁山矿的95公里路段之内。这里海拔较高,路途艰险。从1980年到1985年,宋文忠和15个工友每天都要沿着山路,将40公里长的路段蹚上一遍,看有无损坏路面,为酒钢车辆的畅通出行保驾护航。

“夏天还行,最苦的就是冬天。”宋文忠说,山里的气候多变,尤其是冬天,一下雪,冰冷刺骨,即使穿上老羊皮袄,也会被冻得浑身发抖。

但是,路得巡,道得养。

面对冻僵的碾碎路块儿,宋文忠和工友们就要用随身携带的洋镐、铁锨、榔头把一块块冻僵的路块砸碎,填到有沟壑的路面,然后再撒上盐,以防通行车辆发生意外。

当养路工,苦,但道班的工友们,也会在寡然无味的生活中,寻找到几分快乐。

每月,山下的工友都会给山上的工友们送上两次给养,给养中除有蔬菜,还有肉蛋。这两天,工友们个个都会眉开眼笑。“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日复一日地重复工作,大家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以改善生活为名搞一次小聚会,其实就是一次最好的自我安慰。”许登俊告诉笔者说。

上世纪80年代,原公路段党支部书记杨新华每次到各个道班检查工作时都要问一问大家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他不止一次地说过,一线养路工人苦,但绝不能让大家的心寒了。

一句好话暖三冬,暖得是心扉,长得是志气。

八棵树的精神是什么?是“人活一口气”的精气神,是“树活一张皮”的坚忍不拔。

创业之初,筚路蓝缕;路石铺就,薪火相传。

在海拔4800米,空气平均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40%的生命禁区——省道215线,活跃着15名满腔热血的养路工人,肩负着灾害最多的204.025公里的公路养护任务。

这里就是条件最为艰苦的镜铁山养护管理站。

和老一辈的筑路人一样,面对艰难险急,每一个人都是默默咬着牙关,辛勤耕耘,任劳任怨。好一点的是,30年前的洋镐、铁锹、抬筐等简单的筑路工具已让位于现代化的平地机、挖掘机、自卸汽车等大型机械设备。

可与尝尽人间苦难的老养路人相比,他们的心态能如30年前的老前辈那么抗压吗?在去镜铁山公路养护管理站的路上,笔者的心里一直在打鼓。

当见到45岁的董鹏后,笔者的顾虑顿时消失了。董鹏的年纪不算大,可是一张黝黑的脸和一双粗糙的手,很难让笔者怀疑他经受不住雨雪风霜的“侵袭”。自从进入公路段当养路工,董鹏已经干了20多年。这20多年,董鹏长年忍受着与亲人分开的苦楚。“想家人了,我就爬上视野开阔的高处,望一望家。”董鹏说,思念之苦远比身体之累要难熬的多。

今年嘉峪关雨水多,董鹏和工友们比往年忙了些。“一下雨,雨水就会裹着山上的泥沙倾泻而下,把地势低洼的公路淹没,为确保道路通畅,我们必须快速赶到现场进行清理。”董鹏说。

与市区相比,山里的天气变化无常,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又是风雨交加,平均温度也只有10摄氏度左右。在这样的环境下平均每人承担约13公里的养护任务,困难可想而知。

董鹏工作的地方地处祁连山深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这样的高海拔地区,不要说养护工们拿铁锹干活儿会出现高原反应,就连机器工作也会出现高原反应。“一边吸氧一边干活,是我们每一个人干活间隙经常要重复多次的动作。”董鹏说。

自2011年建站以来,镜铁山养护管理站职工努力克服养护人员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等诸多困难,始终保证着省道215线的安全畅通。

付建成是董鹏的新工友,在公路系统工作已有25个年头,2017年,从市区调到了镜铁山养护管理站。和所有刚来的工友一样,一开始,付建成并不适应这里高海拔的生活,几次有当“逃兵”的念头,可是他忍住了。付建成明白,自己25年的手艺不能失传了。为了将手艺原原本本地传授给下一代,他努力克服了高寒缺氧的问题,度过了刚开始最艰难的一个月。“每当我坚持不住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曾经长年驻扎在这里的老父亲。”付建成有点腼腆地说。

付建成的父亲是第一代养路工,在镜铁山养护管理站工作四十多年。每当说起父亲的时候,付建成都非常激动。来到父亲工作过的地方后,付建成逐渐理解了父亲常年不回家的原因,也正是因为父亲,让他在养护管理站有了待下去的信心。

铁泰新是付建成的学生,2017年6月从天水师范学院毕业考入嘉峪关公路管理局之后,就被分到了镜铁山养护管理站。

习惯了城市生活的铁泰新,第一天来到大山深处,就打起了退堂鼓。为了让徒弟打消念头,付建成心贴心地劝,手把手地教,在工作上帮助徒弟,在生活上关心徒弟,犹如“亲爸爸”一般。一年后,铁泰新再也没有发过牢骚。

“和老师傅待得时间久了,我慢慢发现,即便一块金子,要想发出熠熠之光,也必须经受历练和打磨,何况一个人呢?我不能给老师傅、老前辈抹黑,更不能给他们丢脸。”铁泰新话语铿锵。

“八棵树”的枝杈:深情藏厚谊

在阳关大道旁一字排开的八棵大白杨并不是彼此分离,孤孤单单的,而是紧密依偎,你情我浓。在“八棵树”公路文化广场,从东向西数,第二棵、第三棵、第四棵依偎的甚是紧密,尤其是第二棵和第三棵,犹如一对情侣,枝挨着枝、杈碰着杈、叶贴着叶。

合则强,孤则弱。

站在风霜雨雪“侵蚀”的风口,八棵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默契配合,怎能不让“入侵者”望而生畏?

在采访老一辈公路人许忠友、宋文忠时,两位老养路人不约而同给笔者讲了同一则故事,而且用语也颇为一致。

上世纪70年代的养路条件非常差,公路段没有大型机械,连台像样的车都没有,养路除了使唤几头老驴,就是人的两条腿和两把手。

在坎坷的建设岁月中,酒钢人和养路人一样,都面临着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困难。但是,酒钢没有忘记身边的好朋友、老邻居——公路段的难兄难弟,将几辆解放牌大卡车送给了公路段,供养路人在艰苦作业区使用。这是“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的胸怀,更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情谊。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1987年,宋文忠从重庆交通学院进修结束进入机关工作的近30年时间,每年都要到基层道班走访二三十趟,检查考核养路指标。

在镜铁山矿区检查考核时,他经常给大家讲:“我是从山里走出去的,深知山里不易,但是作为酒钢运输的生命线,山里公路的保养来不得半点马虎。”

以心相交,成其久远。

“‘八棵树精神\’与‘铁山精神\’同根同源,与‘嘉峪关精神\’一脉相承,都是老一辈开拓者献身嘉峪关、服务嘉峪关、成就嘉峪关的点滴写照!”嘉峪关公路管理局党委书记沈维宏向笔者坦言。

在嘉峪关公路管理局采访期间,笔者了解到,有的工作人员全家都是养路人,有的工作人员父辈是酒钢人,有的工作人员子女在市上工作……

这就是30万雄关儿女和谐共生的生活世界、情感架构、精神空间!

许娟是许忠友和马菊兰的女儿,大学毕业后,本来可以在长沙找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可是她没有。和父母亲一样,许娟一头扎进了公路段,秉承父志,初心如一。

2017年6月,许娟被调往黑山湖附近的试验检测中心工作,这已是她工作的第16个年头了。16年间,许娟和丈夫王银钢总是聚少离多,彼此之间隐忍着相思之苦。“我和爱人王银钢2004年结婚,结婚第二年,他就被派往修建嘉峪关到瓜州的公路,一个月见不上一次面。”许娟有点责备地说,没办法,谁让他是搞公路建设的。

从嘉峪关到玉门,到高台,再从高台到酒泉,从2005年到2010年,王银钢频繁地调动工作,每次离别,许娟总是默默无语。她心里明白:公路人就像石子一样,哪里需要哪里铺。

今年,许娟喜添二胎小宝宝,按照规定,试验检测中心中午是不允许回家的,但孩子还没断奶,许娟总是牵肠挂肚的,单位破例让她回家给孩子喂母乳。结婚14年来,许娟和爱人王银钢几乎每天都是各忙各的,谁也帮不上谁的忙,可是彼此之间谁也没有刻意责怪过谁,就像长在戈壁滩上的那八棵大白杨,谁也不闲对方的枝丫碰着自己,总是那么其乐融融地黏在一起。

在嘉峪关公路管理局,党委办公室主任冯艳虽比许娟晚上了一年班,可在出力出工方面一点也没落在许娟后面。

冯艳2002年进入公路管理局之后,多年待在路桥工程处,和同事们一直从事嘉峪关市政道路的建设施工工作,起早贪黑是常有的事。“2003年改造新华路的时候,多少次,我们整夜整夜都没合过眼。”冯艳说,马路牙子上一坐,我就睡着了。

作为女孩子,没日没夜地干活,父亲冯宽彦总是放心不下。每次趁倒班间隙,他总会跑到女儿施工的地方,问女儿能否坚持下去?也许是父亲的耳濡目染,坚强的冯艳总是说一句:“爸,没事的,你回去吧。”

冯艳小的时候,总爱黏着父亲,有时候,家里没人,就随父亲到酒钢厂子里玩耍。从1976年到酒钢工作,冯宽彦在酒钢整整待了32年,先后在内燃机、储运公司工作,由于是特殊工种,2008年就退了休。

“我父亲在内燃机厂工作时,每次干完活,鼻孔里面都是黑黑的。”冯艳说,小的时候,我还嫌父亲赃,每次回家都要求他多洗几遍脸,当自己上班以后,才真正明白父亲为什么那么执着了。

“我父亲退休的时候才55岁,退休时,他还是挺不愿意的。”冯艳说,父亲说自己还年轻,再为单位干几年没有问题。

和所有的公路人一样,宋文忠和爱人孙晓华也希望女儿宋瑾浠能承继公路人的铺路事业。不料,当年报考时被英语教育专业录上了,录取后,宋瑾浠还多少有点失落。

“父亲很谦和,年轻时常年在外,总觉得亏欠家里许多。”宋瑾浠说,直到现在,一回家,父亲总是承担全部家务,忙前忙后的。在宋瑾浠的记忆中,父亲是经常不在家的,有时母亲也早出晚归,没人陪,孤孤单单的,宋瑾浠经常是一个人躲在屋里抹眼泪。长大后,懂事了,宋瑾浠渐渐明白,一个公路人不是那么好当的。

2012年在市五幼当上老师之后,每天和小朋友在一起,宋瑾浠感觉特别舒服。她说,嘉峪关的父母很辛苦,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当幼教能为更多孩子的父母分忧,我觉得这份工作很适合我。

在嘉峪关市,不论你是公路人,酒钢人,还是市上的上班族,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揣着一个共同的夙愿:“心相连、同呼吸、共命运。”

挺立在西郊的八棵大白杨,依旧在历史的风云中傲视远古的回声,不气,不馁,不卑,不亢……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就是白杨树的气节,踏实淳朴、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韧执着……

新闻推荐

十八里镇隐患排查保安全

本报讯近日,谯城区十八里镇分管负责人带领由派出所和市场监督所等有关单位人员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到该镇京皖药业和裕隆彩钢...

静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静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