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幻与真实——品读桑德堡诗作《雾》

兰州日报 2018-03-13 03:59 大字

卡尔·桑德堡(1878年-1967年),美国著名诗人、传记作者和新闻记者,被誉为“人民的诗人”。代表作有《亚伯拉罕:战争的年代》、《太阳灼伤的西方石板》、《蜜与盐》等。1940年,卡尔·桑德堡因作品《亚伯拉罕:战争的年代》(1939年)获得普利策历史著作奖。1951年他再次因《诗歌全集》(1950年)而获得普利策诗歌创作奖。

作者:卡尔·桑德堡

雾来了,踮着猫的脚步。他弓起腰蹲着,静静地俯视海港和城市,又再往前走。(赵毅衡译)

卡尔·桑德堡是美国著名诗人和作家,他的作品《雾》收录在诗集《芝加哥诗歌》中,和埃兹拉·庞德的《地铁车站》都属于美国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诗人给读者呈现的是一幅黯淡的、模糊的、朦胧的画面:厚雾笼罩下的城市和港口。因为大雾弥漫,我们看不清楚城市中的建筑、行人、车辆,我们也看不清港口,不知道港口有多少船只停泊在那里,又有多少船只将要起航。因为雾浓,我们无法辨清是白天还是黑夜。诗的结尾也十分模糊,诗人只是告诉我们雾散去了。雾停留了多长时间,怎么散的?雾散去时的情景如何?读者不得而知。

这首诗常被誉为意象诗,因为它充分体现了意象派诗人在《诗刊》上发表的著名意象派三原则。即:直接处理无论主观的或客观的“事物”;绝对不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至于节奏,用音乐性短语的反复演奏,而不是用节拍器反复演奏来进行创作。

整首诗诗人用猫的形象来表现雾,因为两者有许多共同点:其一,来无影,去无踪。其二,匍匐行进。其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其四,神秘性。把握了雾和猫的共同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为何以猫为切人点来展现雾的形象。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自然现象,但是,在我们的脑海中,雾的形象十分模糊、抽象、虚幻,我们不知道它的形态、色彩等。猫是一种常见动物,清晰、具体、真实,有极强的视觉效果,具体的形态、色彩。《雾》全诗由三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都描述了猫的一个动作:首先,雾像猫一样,踮着脚轻轻走来,如同一只小猫不知不觉地来到身边,雾渐渐蔓延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接着,小猫从动态到静态,它蹲坐下来,俯视海港和城市,此时雾已渐浓,时间停滞了一样,远处的建筑若隐若现,远在天边又好像近在眼前,一切都飘在空中,虚幻仿佛置身于梦境。随着时间的流逝,小猫起身离去,雾也慢慢散开,城市和海港又能看得真切了,所有事物还原到最初的本来面目。当大雾无声无息地到来时,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城市的喧嚣随着小猫轻盈的步伐消失了,平时熙熙攘攘的海港也不再忙碌。雾带给人感官上的距离感,隐约间将人置于相对独立的空间里,不被外界所扰。作者也借此机会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周围的景物被披上作者主观感情色彩。这样一来,抽象的、飘渺的、虚空的、不可感知的雾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虚感变成了实感,抽象变成了具体。

雾在诗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意象,作者通过猫来写雾,又通过雾来写作者自己的内心感受。作者在1912年来到芝加哥,当时的芝加哥经历了19世纪人口爆炸性增长,已成为美国五大湖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国经济。但伴随着人口增长和工商业的发展,环境恶化,市民生存压力大,生活质量下降。在此背景下,悄然降临的雾拉远了作者与城市的距离,原本生活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如今却安然处在一片苍茫间,心灵得以超脱肉体的束缚,置身城市之外,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城市发展的利弊,看似写景,着眼点却意在传达一种安静宁和的态度。雾从来到去,短短几行文字与动作将时间与空间结合在一起,雾的生命短暂,但在时间凝滞的一刻,又似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19世纪初的芝加哥,感受社会的进步、人世的变迁。诗人借猫写雾,借雾写情,诗篇看似短小简洁,寥寥数笔勾勒出几个意象,形成一幅生动曼妙的素描风景画,其背后却异彩纷呈,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江弱水

新闻推荐

一家齐上阵 志愿献爱心 蚂蚁微公益志愿者——辛立厅

志愿者想说的话我希望尽我的力量,多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更希望大家都健康快乐,世间少一些贫穷疾病!辛立厅成长历程1983年出生在甘肃平凉市静宁县一个普通的农家,祖辈世代务农。父母勤...

静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静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