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打造人才“强磁场”——平凉市推进人才工作走笔

平凉日报 2018-02-08 11:38 大字

人才蔚,事业兴。人才是强市之基、转型之要、活力之源。“人才强市”已成为平凉大地上一首激动人心的壮丽乐章。

近年来,平凉市人才工作紧紧围绕推进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和全市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发展,按照“党管人才、培养人才、柔性引才并举,突出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创优人才发展环境,服务基层,支撑产业,为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提供有力保障”的思路,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工程项目,创新人才制度、优化人才环境的系列举措,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打造了具有平凉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

“柔性引才”借智发展

刚刚过去的2017年,平凉市正式挂牌命名的第一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甘肃虹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工作站成立。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沈绪榜,沈绪榜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将尽心尽责,推进平凉信息电子技术方面人才培养,科技交流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加强科学院和平凉的合作交流。院士专家工作站对先进计算技术在电子技术应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行业人才培养、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为促进农业方面高端人才的引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平凉市还与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甘肃省农科院达成合作协议,挂牌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静宁果树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产学研人才培训基地”。请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所长刘凤之等国内果树方面知名专家,省农科院马铃薯所长王一航等马铃薯方面知名专家,长期开展试验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培养实用人才,为深化院地合作,促进科研和产业对接,借助外力支撑产业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

据了解,平凉市着眼于建立完善柔性引进人才长效机制,出台了《平凉市百名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工程实施办法》,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围绕推进脱贫攻坚“一号工程”,以及煤电化、旅游、草畜、果菜等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教育、卫生、城建、交通、社科等重点行业发展需要,从国内外柔性引进100名左右高端人才。启动实施“百名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工程”,坚持“不求所有、但为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有为”原则,通过项目合作、挂职兼职、技术顾问、周末工程师、候鸟教授、假日专家等形式,近年共柔性引进各类高级专家136名,引进国外专家智力44名,积极争取省委组织部选派25名金融科技人才到平凉市挂职,柔性引进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了进一步破解“引才难、留才难”的问题,建立完善柔性引进人才长效机制,最近又启动实施“平凉市百名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工程”,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主动融入国家和省上重大发展战略,广泛建立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关系,柔性引进10名左右“两院”院士等顶尖科技人才、30名左右科技领军人才、60名左右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实用型人才,集聚国内外高端人才服务平凉发展。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市财政分别给予60万元、10万元的补助,市委组织部先后为2家技术中心争取投入帮扶资金45万元。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与78家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目前,平凉市已建成专业科研机构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企业技术中心19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7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2017年推出科技创新成果49项。

广纳群贤聚焦发力

去年10月份刚刚考完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的几门课程,何双虎又一头扎进了《中心城市建筑风貌控制导则》的修编工作中。

何双虎是陇西县人,2013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被市人才办引进到平凉市规划局。

2013年7月到现在,何双虎在平凉已经工作4年半了。4年多时间里,他承担的常规工作有建筑外立面改造方案审查、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参与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及许可证办理等。此外,还参与编制《泾河南岸景观带改造提升规划方案》《中心城市建筑风貌控制导则》等。

近年来,城市“千城一面”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从全国到平凉,从领导到群众,都迫切希望塑造良好的城市风貌。在此背景下,市规划局在全省率先启动编制《中心城市建筑风貌控制导则》,作为局里仅有的建筑学毕业生,何双虎全程编制了《中心城市建筑风貌控制导则》,并运用到全市建筑设计引导中,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和何双虎一样,被市人才办引进到虹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的曹永升和冯立鹏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曹永升毕业于西南交大,他在平凉两年完成了课题《磁控管设计与核算软件》升级工作,负责2017年省科技厅计划项目《医用x射线管电子束微聚焦系统的研制》,目前已经完成计算模拟仿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该项目完成后将促进国内医用x射线管的发展。毕业于郑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冯立鹏目前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获得专利1项,有效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推动研发工作取得突破。

一座城市不是给出一个价,人才就会被吸引过来的。越是高层次人才,越看重事业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只有从根本上营造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好的制度,人才才会慕名而来。

2013年以来,市人才办面向全国分五批引进煤电化、现代农业、机械电子、城建规划、金融信息、文化旅游等领域硕士以上学历急需紧缺人才75人,其中985、211院校毕业生39人。积极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签约引进教育、卫生、农林等领域紧缺专业人才2041名。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能积极发挥作用,有效补齐了一些重点产业领域的人才“短板”。

市委、市政府将人才作为助推产业发展最强大的引擎,瞄准人才资源有效供给不足的短板,坚持大格局谋划,做足“产业聚才”文章,强化政策供给,精准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

在平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提出了“大力加强能源化工、果菜、草畜、旅游等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人才向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集聚”的发展思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平凉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管理办法》,提出了职务待遇、生活保障、创业扶持、技术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对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给予博士10万元、硕士5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提供建筑面积90平方米的公租房一套;引进到行政单位(参管事业单位)的可给与副科级及以上实职,引进到事业单位的可优先推荐评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拥有发明专利或专有技术的急需紧缺人才,经评审给予20-5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在平工作期间荣获国家或省级奖励的,根据层次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元、20万元的奖励。

优化爱才“生态环境”

近日,从市农科院传来喜讯,由平凉市领军人才、市农科院作物所所长任根深率领的小麦创新团队,历经10多年潜心研究的彩色小麦新品种“陇紫麦2号”,日前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陇紫麦2号”抗冻抗旱,抗病优质,耐瘠广适;富含人体需要的17种氨基酸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蛋白含量高、营养品质好,是集食品安全、营养功能、扶贫开发于一体的保健食品原料。

和任根深同为平凉市领军人才的庄浪县农技中心主任吴永斌实施的“庄薯3号”选育与推广项目也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在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山西等7省区56个县区推广种植6000多万亩,新增总收益46.48亿元。

近年来,全市人才工作注重从政策、服务等方面,不断优化人才工作保障措施,进一步关爱人才、留住人才。平凉市紧紧围绕***精准脱贫和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发展,全力抓好现有人才的挖掘培养。

多措并举精细育才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平凉市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立足全市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坚持面向基层、注重实绩、公平公正原则,在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社科5个行业领域,选拔命名首批平凉市领军人才85名,市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第一层次每人每月1000元、第二层次600元的标准发放津贴,鼓励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引领带动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在领军人才选拔工作中,我们大胆突破,将选拔范围拓宽到柔性引进人才和农村产业带头人,选拔外聘专家3名、农村产业带头人2名。其中被评为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丙智教授,从1985年就来平凉市开展苹果技术推广和指导,近年对果农开展“苹果树矮砧集约高效栽培”等技术培训10万多人次,指导种植果园30多万亩,产生经济效益2亿多元。同时,启动实施了“平凉市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每年从企事业单位遴选20名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技术骨干、5个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术技术团队,市财政分别给予3-5万元和5-10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带动培养一批高层次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积极推荐1名青年技术人才入选国家“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4人入选“陇原之光”研修计划。

打造“产才融合”新高地

这个冬天,“海升”成为平凉的一个“热词”,海升超越农业生产基地成为平凉一景。一串串鲜红的小西红柿挂满了温室,让一波又一波的平凉市民流连忘返。

海升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浓缩果蔬汁生产加工企业,在全国12个省建成种植基地30多个,总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其中在平凉市灵台县栽植苹果1500亩,崇信县栽植苹果1600亩。海升集团平凉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位于平凉工业园区四十里铺镇军张、吴岳、洪岳三村交汇处,占地300多亩,总投资3.2亿元。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平凉生态农业示范项目已建成亚洲最大的单个连栋智能玻璃温室,是全国第一个高规格、大面积设施种植串番茄的温室项目。

据了解,平凉市围绕做大做强煤电化、旅游、草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先后谋划实施了非公经济、煤电化等10多项人才工程,全力为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发展培养骨干人才。扎实推进非公企业跨越发展人才支撑工程,培训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2200名。在推进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及重点项目实施中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煤电化方面领军人才占到全市总数的25%。认真实施文化旅游人才培育工程,先后培训文化旅游从业人员1.3万人次,邀请意大利、荷兰等20多个国家的86名著名文化旅游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全面推行“公司+产业+人才”的模式,通过引进海升果业、东都果业、秦宝牧业、海升超越农业等重点企业,集聚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带动肉牛、苹果、温室蔬菜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大力实施“西部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万名人才培训项目”按照立足一批主导产业、建成一批培训基地、邀请一批专家教授、培训一批产业人才的“四个一”模式,分别在山东寿光现代农业园、陕西千阳海升苹果新技术示范园等地建立省外人才实训基地4个,在静宁县果树研究所、庄浪县种薯繁育基地等地建立市级产业人才培训基地6个,邀请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袁景军、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杜弢等100多名专家教授,通过课堂讲授、现场观摩、研讨交流、实践操作等模式,共举办苹果、肉牛、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产业人才培训班80多期,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和产业人才1.2万人次。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瓶颈问题,推动了全市牛果菜产业发展。

新闻推荐

寇全安检查节前市场监管工作

本报讯(实习记者彭玉革)为确保春节期间市场秩序稳定、保障广大市民食品及消费安全,1月31日,副市长寇全安带领市工商局、食药监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执法人员,对兴安市场、华润万家超市、城东客运站等...

静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静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