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苹果树就是咱脱贫致富的金果果”发展特色产业 助推脱贫攻坚

兰州晨报 2018-01-08 02:53 大字

静宁张勤忠和家人修剪苹果树。

“不要小看苹果,近几年我家就是因为连续种苹果,不仅盖起了5间大瓦房,还买了辆8万元的小轿车,苹果就是我们农民脱贫致富的金果果、金蛋蛋。”说这话的是静宁县余湾乡花咀村村民张勤忠。1月5日,全省产业扶贫采访团走进花咀村,60岁的张勤忠向记者讲述了家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张勤忠老人所在的花咀村地处山区,降雨量少且地势崎岖不平。全家5口人共有13亩地,之前一直在种玉米和小麦,一年收入只有几千元,除去化肥和人工成本,勉强维持个温饱。

“前几年,看到周围村民都开始种植苹果树,一年收入比种庄稼好多了,而且县乡政府又在提倡发展苹果产业,我们也开始琢磨改变思路,改栽苹果树。”张勤忠老人说,在一家人辛勤努力下,果树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

老人高兴地说,静宁苹果不仅口感好,糖分高,还耐储藏,每年秋季外地客商都早早上门订货装车,收购价格也不错,加上儿子在农闲时打工的收入,每年都能收入几万元,有钱了家里就盖了5间大瓦房,还买了8万元的小轿车,日子过得真是越来越舒坦了。眼瞅着越来越多的果树进入盛产期,挂果产量逐年增加,张勤忠老人十分开心。

与花咀村地挨地的是苗岘村,45岁的李满瑞一家5口人仅种着4亩地,日子曾过得紧巴巴。近年改种苹果,乡上给他提供了树苗化肥,还指派技术员上门免费技术服务,一年下来收入2万元,不仅盖了新瓦房,还购买了农用车等机械,很快实现脱贫。“在我眼里,这些树不仅是摇钱树,更像是我的家人,我不能离开它们。”李满瑞说。

农民千辛万苦地栽种了苹果树,大量的苹果该如何走向市场呢?成立于余湾乡花咀村的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伟介绍说,企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创出了“合作社+”和“互联网+”两种模式。2016年经营收入7429万元,合作社社员果品收入最多的31万元,最少的4万元,社员分红116万元,户均1757元,63户社员购买了小汽车,95%以上的社员住上了新房子,社内110户贫困户482名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带动周边5000多农户户均果品增收 3000多元,使213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走出了一条带领干旱山区群众合作经营、互助共赢、脱贫致富的路子。在红六福果业公司做质检的张康娟说,自己每月工资近4000元,在家门口就业心里踏实多了。

静宁县林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静宁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同时也是全国苹果规模栽培第一县,95%的农村家庭依靠苹果产业增收致富。近年来,静宁县坚持点上突破、片上扩展、带上延伸,依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苹果基地建设等项目,每年投入资金近800万元,新植果园5万-10万亩。全县果园面积稳定在百万亩以上,占耕地总面积的68%,户均10.6亩,人均2.34亩。建成仁大、李店等12个果园化乡镇和治平雷沟、城川吴庙等80个果品专业村,形成以李店河流域25万亩苹果出口创汇基地、葫芦河流域15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区和312国道沿线苹果产业带为主的“三大基地”。探索推行“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等模式,建成202个果品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2.5万多人,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为果农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服务。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1.2万亩,建成余湾红六福富硒苹果生产基地、威戎现代苹果示范园等集约化生产基地,带动发展苹果家庭农场32家。

静宁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与苹果产业发展相结合,近年来采取大苗移栽等措施,帮助贫困户户均栽植3亩以上苹果园,在7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新植果园7万亩,覆盖贫困群众13104户53556人,为贫困群众加快脱贫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2017年,全县挂果园面积达到65万亩,预计总产量78万吨,产值30亿元。依靠苹果一业,全县3.1万户15.4万人实现稳定脱贫,苹果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县挂果园面积稳定保持在8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20万吨,产值62亿元,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达到9520元以上。

文/图 兰州晨报记者 梁峡林

新闻推荐

担当者行动走进静宁,助力乡村儿童阅读

12月25日,担当者行动乡村儿童蔚蓝阅读公益助学“班班有个图书角”静宁县捐建启动仪式在甘沟中心小学举行。参加活动的有中兴通讯基金会项目负责人刘帅、王文科,担当者行动副总干事张春亮、担当者行...

静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静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