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奔小康 平凉市文化扶贫工作侧记
本报记者惠程华通讯员马元雄
近年来,平凉市以弥合城乡文化发展差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党委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支撑、全民积极参与的文化扶贫之路。
文化工程覆盖城乡
平凉市按照“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利民、文化富民”的思路,将文化扶贫攻坚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开展了以文化扶贫为主要抓手的***行动。
平凉市各级党委、政府以“打造乡村舞台,共筑精神家园”为引领,以全面推进“五个全覆盖”为目标,全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市筹措资金12.23亿元,开展“两馆一站”达标建设,建立灵活机动、覆盖广泛的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网络,实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85个。先后建成“乡村舞台”1368个、其中贫困村“乡村舞台”562个;配套完善乡镇社区体育中心35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80个;建成农村固定放映点13个、农家书屋1550个。实施广电网络通乡村工程,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306处,户户通工程28.8万户,为全市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新平台,成为农村新的文化生活阵地。
平凉市按照“大思路谋划、大平台支撑、大项目栽桩、大工程支撑”的发展思路,先后建成了市广电新闻中心、体育健身广场、宝塔公园。平凉市图书馆扩建、市博物馆新馆、市体育运动公园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实施。目前,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建成。
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近年来,平凉市不断加大对骨干文化企业的扶持,通过整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暨文化产业改革发展专项资金1100多万元,对全市127户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专项补助;积极争取省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725万元,对静宁县工业品包装公司等15户骨干文化企业予以扶持。截至“十二五”末,全市文化生产经营法人单位达到704家,资产总计33.5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37亿元,占GDP比重为2.12%。
平凉市把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与***结合起来,立足于真实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发展中保护。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博物馆、纪念馆44个,其中有31个被省里列入“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名录。平凉市依托博物馆、纪念馆建成旅游点1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红色革命教育基地3个。全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个,省级“非遗”项目24个,市级非遗项目121个;成功申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1人,建成“非遗”传习所28个。平凉纸织画作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经几代传承人的革新和改进,现已发展成为平凉特色文化品牌之一。
文化育人激发活力
近年来,平凉市着力加强贫困地区文化人才培养,努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文化扶贫队伍。
平凉市在每年派出100多名骨干人才参加全国和全省举办的各类培训的同时,还采取“请进来”辅导的形式,从2012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期“精准文化扶贫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专题培训班”,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作为主讲人,进行重点培训。
从2013年开始,平凉市每年选派文化工作者到各县(区)贫困村一线开展文化服务,充分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设施场地,开展图书、声乐、舞蹈、书画等文艺辅导、培训活动,培训指导基层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指导组建合唱团、舞蹈队、体育健身等村级民间自办文化社团,组织文艺展演、政策咨询、电影放映、农民运动会、全民阅读等文化活动,参与组织了受援地各类文化演出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市落实专项经费656万元,每年安排200名专业人才开展文化帮扶和人才培养工作,指导组建民间自办文化社团300多个,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80多场次,培养乡土文化人才260多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为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闻推荐
调研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调研金果实业有限公司植物益生菌发酵原浆生产线7月8日,市委书记郭承录对静宁县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静宁县委书记王晓军、县长张兴荣及工业园区负责人陪同调...
静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静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